胡同京味儿
提及兵马司胡同,你可能不在意。若说它是中国地质科学工作起步的地方,是中国近代科学最早的摇篮,它记录了中国近代科学从起步到辉煌的非凡历程,你或许眼睛一亮。笔者今天就领你去一探究竟。
兵马司胡同出处
兵马司胡同地处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路西,系明代掌管京师巡捕、羁押案犯及火禁等事宜的官衙,设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职能类似现在的公安局。明代在此设立北京西城兵马司,胡同因此得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兵马司撤销,成立了工巡局,胡同名却保留了下来。
走进胡同里的15号院(原为9号院),这个看似普通的民宅大院,却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地质调查所旧址,被蔡元培誉为“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
地质调查所初创
地质调查所成立于1913年,26岁的丁文江出任所长。丁文江曾就读英国剑桥大学,并获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和地质学双学位,学成归国后,怀着要让中国人自己读懂脚下土地的年轮的信念,满腔热情投入到地质调查所的创办之中。
这时,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处于空白,相关人才寥若晨星,创业可谓筚路蓝缕。丁文江联手曾获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系学位的章鸿钊,从培养我国本土地质学人才着手,开办地质研究所,又邀请曾获得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的翁文灏担任主任教授,开了我国创办地质教育之先河。教学物资缺乏,就向友邻北京大学地质系借标本、教室、仪器等,为研究所奠定研究学术的物质基础。丁文江带学生注重实践,除了课堂书本,还钻深山野林,实地勘察地质状况。他在日记里写道:“每勘一里山路,便是为破碎山河缝补一寸尊严。”
历时3年,18名学生脱颖而出,被称为中国地质学历史中的“十八罗汉”,成为中国培养的“与欧美各大学三年毕业生无异”的首批本土地质学人才。
地质学硕果累累
1916年,地质调查所迁入兵马司胡同9号院——原为清代贝子府第,建筑规模较大,满足科研与办公需求。首批18名学生也就成了该所最初的技术力量,师生携手开启了我国地质调查与研究的新篇章。因此,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三位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将1916年定为地质调查所的正式建所年。
在这里,地质调查所先后建起图书馆、办公楼、燃料研究室等。从1916年到1935年,许多重大的地质科研成果“井喷”似的产出:1929年,年轻的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从这个院落出发,在周口店发现了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其后,裴文中与地质调查所新生代中的杨钟健、贾兰坡等人在周口店进行“北京人”头盖骨的发掘和研究,被誉为近代中国科学界获得的第一枚世界金牌……
地质调查所为中国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地理学、地震学、土壤学等学科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49年后,从该所走出的科学家,数十位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多学科领军人物,为新中国建设书写了新的传奇。
兵马司胡同里这个占地4亩多的小院,最终孕育出中国现代科学的参天林莽。2011年6月13日,地质调查所旧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小院门上清晰地刻着“地质调查所图书馆”。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