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的教育观

□ 尹传红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4-04 09:20

“未尝偏离正道,可说是幸运之至。”回望自己的事业人生,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家丘成桐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3月28日,由国家图书馆和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如何重塑孩子的学习力——丘成桐《我的教育观》新书分享会”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办。76岁的丘成桐独自坐在沙发上,深情追忆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和恩师所予的重要影响,开始了自己的主题演讲。

对丘成桐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丘镇英。“父亲不懂数学,但他给了我很好的人生观,让我觉得过有意义的人生很重要。这启发、激励了我不追求财源滚滚的人生,而是追求学问深厚的人生。”

丘成桐眼中的父亲志怀高远、心胸辽阔,从这位哲学家所撰对联中的一句便可窥见一斑:“崇高惟博爱,本天地立心,无问东西。”丘镇英早年著作《西洋哲学史》里所引《文心雕龙·诸子篇》中的一句话,让少年丘成桐读了也颇为心动:“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

后来,丘成桐读到司马迁的历史著作时又生感悟:“究天人之际”正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读书人应有的志向。这也使得他即便因父亲过早离世、家境贫寒而陷入人生低谷时,仍然矢志不渝,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学者,建功立业。1982年,时年33岁的丘成桐因在微分几何中系统地发展了偏微分方程的方法,解决了卡拉比猜想而获得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成为这一著名奖项的首位华人得主。

《我的教育观》一书的内容涵盖了丘成桐的成长经历、治学与育人经验。他回忆,自己年少时倾情于乡野山间贪玩、偷懒,小学成绩其实并不理想,但他父亲并没有特别责难他,而是鼓励他广泛涉猎,着意培养他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成为我一生中永不枯竭的动力,我可以学到任何想学的东西。相比之下,中国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兴趣的培养,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领略到做学问的兴趣。”

因此,对孩子们来说,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的培养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丘成桐痛感当下学生的功课负担太重。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安排各种补习,甚至开始准备奥数。可想而知,孩子的心理负担也很重,渐渐地就会视学习为畏途,教育效果岂不是恰得其反?而填鸭式的训练、刷题,往往抹杀了学生做学问的兴趣,挤占了他们自由选取研究课题的空间。

所以丘成桐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进行活泼有趣的教育,将儿童的能力和心智慢慢地诱导出来。他发起设立的“丘成桐少年班”目前在全国已有50个,其宗旨就是要发掘和培养杰出少年,给拔尖的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的成长资源,避免反复刷题磨灭学生的兴趣,浪费他们的时间。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的教育观》一书的策划编辑、中信出版集团主编孙宇告诉我,在与丘成桐的交往中她深切感受到,老先生真是一生酷爱读书,把阅读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他常常鼓励年轻人广泛阅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自驱力”,还会得到一种心灵的享受。

当然,也不能忽视“无字之书”的影响。深受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浸润的丘成桐特别推崇博雅教育,强调跨学科融合、数理和人文交汇。这或许缘于他从小就爱听哲学家父亲与人谈论学问,乃至争辩。虽然听来的很多思想观点他都似懂非懂,但却让他较早意识到了训练逻辑思维、掌握思考方法的重要性。这样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促成了他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还引导他学会了宏观看问题、探究找规律。这使得他研究数学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也奠定了他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品味。

《我的教育观》浓缩了丘成桐关于教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值得细细品读。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