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智驾该降降温了

□ 陈 杰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4-11 09:39

热点观察

小米SU7安徽高速的事故,算是给“狂热”的智能驾驶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冷静下来的人们发现,原来智能驾驶并不等于自动驾驶,而“高性能芯片”“先进感知技术”等被车企广泛用于营销的话术,再听上去也变得那么地刺耳。

根据我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自动驾驶技术根据自动化程度的不同,被分为L0到L5六个级别。其中,L0级、L1级、L2级都只能称为辅助驾驶系统,也就是我们如今听得最多的智能驾驶。目前,市售车辆所提供的辅助驾驶功能,最多也只属于L2级。

L2级自动驾驶系统的真实能力,形象点也就堪比刚从驾校毕业没多久的司机。它确实能轻松完成车道保持、自动跟车这些基础科目,遇到清晰标线、匀速车流时甚至比人类更稳定,但面对突然窜出的电动车,也会“手忙脚乱”。某新势力车企展示的测试数据显示,面对横卧路面的白色货车,智驶系统识别成功率不足60%;遇到雪糕筒围成的临时路障,超过三成的测试车会“蒙眼”撞上去。

只不过,这些冰冷且刺眼的数据,根本不会出现在各品牌新车发布会的PPT上。他们更擅长使用营销话术,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培养用户对智能驾驶的信赖。有老司机坦言,“开有智驾系统的车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开始还死死扶着后座,等孩子骑顺了,家长就偷偷松手了。”

也难怪,社交媒体上“全程脱手智驾挑战”的视频屡获高赞,而评论区则充斥着“人类司机即将失业”等言论。这种狂热的背后,正是公众对技术原理的懵懂无知:有人甚至将“车道保持”与“自动驾驶”混为一谈,误以为车辆能自动变道就意味着能处理所有突发情况,放心地将方向盘的控制权拱手让出。

不可否认,智能驾驶甚至是自动驾驶,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当前的智能驾驶系统而言,再多的传感器堆料也拼不出真正的上帝视角。雨雾天气会让激光雷达“致盲”,强光下摄像头会“雪盲”,这些物理定律基本框定了当前智驾的能力边界。

我们必须明白,智驾从来就不是科幻电影里的魔法,而是随时需要人类来校准的工具。用好玩的心态体验智驾,用敬畏的态度使用智驾,或许才是当下最理性的选择。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