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科幻写作的未来在哪里

□ 陈楸帆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4-11 09:43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如今,AI正深刻改变着科幻的创作方式与科幻作家的思维范式。

探讨AI的未来图景

AI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中起到关键作用。作为一名中国科幻作家,我认为这种全球竞争格局,为我们提供了独特而紧迫的叙事视角——如何在西方主导的AI叙事之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未来图景。

中国科幻应当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同时放眼全球技术发展前沿,讲述具有东方智慧的AI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力量,还要关注技术与传统的对话、与人性的平衡、与社会的共生。可喜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如《流浪地球2》《造神年代》等优秀的中国原创科幻作品,围绕AI议题展开想象与探讨,同时也关注了以上命题。

另外,在我与李开复博士合作的《AI未来进行式》一书中,我们尝试打破技术与文学的藩篱,通过科幻小说与技术解析相结合的方式,展现AI可能带来的未来图景。例如,我们尝试探索了AI技术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应用与挑战,这不仅是对技术本身的想象,更是对技术背后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和文化冲突的洞察。同时,作品探讨了AI伦理的多元路径,强调技术治理不应囿于单一的价值体系,而应当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智慧结晶。

通过科幻作品探讨AI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挑战、伦理困境和发展前景,可以提前思考未来AI治理体系的构建问题。同时这些科幻想象不仅能够引导公众对AI技术的理性认知,也能为决策者提供多元思考视角,推动AI朝着更加安全、负责、普惠的方向发展。

赋能科幻创作新范式

如今,AI不仅是科幻文学的创作对象,也正成为创作主体的一部分。

其实,早在2017年,我就开始探索与AI的共创模式。例如,在创作短篇小说时,我使用AI大模型拓展情节、激发灵感,有时甚至让AI模拟不同角色的对话,为我提供多元的叙事可能性。这种“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不是简单的工具借力,而是一种全新的创作范式。

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AI大模型,展现出强大的文字生成能力,可以协助作家构思情节、设定背景、塑造人物,甚至创作初稿。科幻作家还可以利用AI辅助构建更宏大复杂的世界观设定,突破个人知识边界;通过人机协作进行多线索情节推演,拓展叙事可能性;借助AI模拟不同文体风格,丰富创作手法;利用AI进行科学知识查询和技术趋势分析,增强作品的科学严谨性。

当然,最终对作品的艺术判断和价值取舍仍然掌握在人类作家手中。这种创作方式,有助于科幻作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上,进行更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价值探索,这恰恰是当前AI尚不能完全替代的。

驱动科幻产业新生态

科幻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连接多种媒介的文化产业。科幻产业是融合多领域技术的未来产业。

作为一名生于1980年代、出道于2000年初的作家,我亲历了近十年来中国科幻产业的蓬勃发展。从《流浪地球》成功电影化,到《三体》在全球化传播,中国科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AI技术正在为这一发展提供新的新动力。

在科幻产业链条上,AI技术的应用已经从单纯的文本生成,扩展到了全方位的内容创作与传播。

在内容生产环节,AI不仅可以辅助生成故事梗概和初稿,还能将文字脚本转化为分镜头剧本;在视觉呈现上,AI图像生成工具能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精美的概念图和场景设计,甚至直接生成视频短片,这为科幻视觉化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影视制作中,AI特效技术正在降低科幻电影的制作门槛,使宏大的宇宙想象在中小成本制作中也能呈现出来。

这些AI驱动的技术创新正在重构科幻产业的生态链,催生出更多元的科幻作品形态,形成“内容创作-媒介转化-用户体验”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科幻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AI技术的应用将加速中国科幻从文学走向泛娱乐、从单一媒介走向跨媒体叙事、从本土表达走向全球传播的进程。

AI时代的科幻写作不仅是对未来的想象,更是对现实的思考和引领。我们应把握AI与科幻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既通过科幻思考AI技术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又利用AI技术开拓科幻创作的新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秉持人文关怀,探索技术与人性的平衡点,共同构建一个人类与技术和谐共生的未来。

(作者系科幻作家)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