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是A呢,怎么连B都不会啊!

□ 张立英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4-11 09:43

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听到有人说“你还是A呢,怎么连B都不会啊”,比如,“你还是体育课代表呢,怎么连引体向上都不会啊”“你还是美食家呢,怎么连鱼香肉丝都不会做啊”等。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如果拿出逻辑放大镜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背后可包含着不少信息。

首先,这句话表达了两个事实:(1)你是A,(2)你不会B。

进一步地,这句话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观点:(3)如果一个人是A,那么这个人应该会B。

再进一步,从这两个事实和隐藏的观点出发还可以“推出”一些结论,而“推出”的结论往往才是说话者更想表达的观点。这样看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点也不简单,实际上包含着省略推理。

信息量很大的省略推理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样一句话背后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省略推理。

从(1)和(3),可以推出:(4)你应该会B。这是一种很常见而且正确的推理,它背后的推理规律通常被称为分离规则。有些人说“你还是A呢,怎么连B都不会啊”时,恰恰是想通过省略推理强调“你应该会B”这一结论。比如,当体育老师对体育课代表说:“你还是体育课代表呢,怎么连引体向上都不会啊”,往往是想激励自己的课代表,赶紧学会引体向上。因为,体育课代表应该会引体向上。

还有一些人说“你还是A呢,怎么连B都不会啊”,其实是想从(2)和(3)推出类似于“你不应该是A”这样的结论。不过,这个推理是否成立,情况就有些复杂了。

的确,人们常常使用从“如果A,那么B”和“并非B”推出“并非A”形式的推理。例如,从“如果一个人是三年二班的体育课代表,那么这个人是三年二班的学生”和“这个人不是三年二班的学生”,可以推出“这个人不是三年二班的体育课代表”,这个推理是正确的,其背后的规律通常被称为否定后件。

不过,从(2)和(3)“推出”“你不应该是A”和否定后件推理有些不同,因为这个推理的前提(3)中多了“应该”两字。逻辑学研究发现,增加了“应该”这样的词后,相当于引入了模态成分,此时的推理比没有包含“应该”时要复杂得多,不再是简单的真假值运算了,还需引入更多的工具才能刻画清楚。简而言之,想从(2)和(3)推出“你不应该是A”,并没有推理正确性的保证。

推理前提的真假很重要

除了要保证推理过程正确外,要想一个推理的结论可靠,还需这个推理的前提都是正确的。在以上省略推理中,前提(1)(2)表达的是事实,但前提(3)是形式为“如果一个人是A,那么一个人应该会B”的隐藏观点,这一隐藏观点是否正确,需要结合A和B的内容来判断。

对于“你还是体育课代表呢,怎么连引体向上都不会啊”,这一观点基本能被大家接受。但对于“你还是美食家呢,怎么连鱼香肉丝都不会做啊”,则见仁见智了,美食家通常是美食品鉴者,倒不一定非要自己会做菜。

总结一下,“你还是A呢,怎么连B都不会啊”模式的表达,既陈述了事实,又隐藏着观点,很多时候还包含着省略推理。如果想从这个表达推出“你应该会B”,推理过程没有问题,但结论正确与否,还取决于“如果一个人是A,那么这个人应该会B”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如果想从这个表达推出“你不应该是A”,并没有推理正确性的保证,而且前提观点的正确与否也需结合实际来判断。

小心不相干谬误

还有一些时候,有些人是出于一些微妙的心理,想通过“你还是A呢,怎么连B都不会啊”等类似的句式来表达一种负面评价甚至贬低之意。比如,有人在一位美食家介绍美食的视频下面评论:“这个人还号称美食家呢,之前连小学数学都没学明白,他的话完全不可信。”按照前面的分析,这里包含了既无法保证推理正确性,又以不靠谱的观点为前提的省略“推理”。因为,一个人是否是称职的美食家,和小学期间的数学成绩基本不相干。

推理论证中的前提和结论不相干,有时被总结为不相干谬误。不相干谬误听起来似乎不可能发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见到,需要当心这个逻辑“陷阱”。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