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月,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在桃花、李花、海棠花和樱花等一众花卉里,紫荆花显得格外特别。它们色泽鲜艳,呈紫红色,花朵小巧,好似一只只灵动的蝴蝶,十余朵紧紧簇生在一起。紫荆花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它开花没有固定位置,上至枝顶,下至根部,都能绽放花朵。尤其是主干和老枝,常常被密密麻麻的花朵包裹,看起来极为醒目,因此,紫荆又有“满条红”和“老茎生花”的美称。
“老茎生花”是植物的一种特殊现象,指花朵直接在多年生的老茎或树干上生长,而非在新生枝条上。这种特性在热带植物中较为常见,像榴莲、波罗蜜和可可树便是如此,但在温带地区却极为罕见。而紫荆,是北方唯一能见到“老茎生花”现象的植物。
尽管紫荆在生活中颇为常见,可我们对它的了解,远比不上桃、李、海棠等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里,紫荆象征着家庭和睦、兄弟亲情。这背后,源自南朝梁代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的一个典故: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翌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zhuó),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和睦如初。早在西晋时期,陆机在《豫章行》中就写下:“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用“三荆”指代兄弟。唐代杜甫在《得舍弟消息》里也写道:“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杜甫借紫荆花的飘落,来抒发自己与弟弟分离难聚的愁绪,正是因为紫荆花本身就代表着骨肉情深、家庭和美。后世也常用“三荆”“紫荆”来象征兄弟情谊。
紫荆花还是清华大学的校花。每年4月,清华大学校庆之时,紫荆花便会以最绚烂的姿态绽放,十几朵单花簇拥成团,数十个花团缀满整个枝条,万千枝条最终汇成满树繁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清华人亲密团结、友爱和睦的精神风貌。从紫荆公寓到紫荆操场,从紫荆食堂到紫荆志愿者,紫荆花早已在每一个清华人的心中深深扎根,成为一代代学子共同的精神图腾。
常言“紫荆花开处,香江别样红”。提到紫荆花,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但要注意的是,此紫荆非彼紫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区徽图案是“红花羊蹄甲”,它是羊蹄甲和宫粉羊蹄甲的杂交种,俗称“洋紫荆”,经常被简称为“紫荆花”。“红花羊蹄甲”是豆科羊蹄甲属植物,其叶片顶端裂为两半,呈羊蹄形状,花朵大如手掌,有5个花瓣,形如兰花,还略带芳香,颜色为红色或粉红色。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洋紫荆的盛花期,极为壮观,是广东、广西、福建等南方地区重要的常绿开花乔木。
而古文、古诗和清华校花里的紫荆,是豆科紫荆属的落叶灌木,叶子呈心形,花朵很小,花期在3-4月。
无论是传统的紫荆,还是香港的洋紫荆,这两种同科不同种的美丽花卉,凭借一古一今、一北一南的地理人文特质,共同谱写着中华文化的绚丽篇章。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区旗主体图案的洋紫荆,象征着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永不分离的赤子情深;而传统紫荆的“三荆同株”典故,则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庭和睦、兄弟友爱的千年期盼。这两种紫荆,一脉相承却又各具风姿,恰如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共同诉说着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怀。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