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也“挑人”

□ 董学思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4-18 10:40

编者按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大约1/3的癌症可通过科学预防避免,1/3可通过早期筛查治愈。本报邀请相关专家,结合临床经验与权威指南,为您总结一份防癌抗癌攻略。

==============================

肿瘤治疗界有三位“老牌选手”——手术、化疗、放疗,多年来在临床上挑大梁、稳坐主力位。这几年,抗癌圈不断解锁新技术、新药物,其中,靶向治疗就是“后起之秀”,凭借精准打击癌细胞的特性,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选择,给无数患者带来新希望。

什么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通过锁定癌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或蛋白质靶点,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传统放化疗就像野蛮拆迁队,不管三七二十一,推土机直接把整片街区推平,癌细胞没了,正常细胞的家可能也塌了。而靶向治疗则是手持精密图纸的爆破专家,精准定位癌细胞的核心据点,只安放炸药摧毁“违章建筑”,隔壁正常细胞的“小洋房”毫发无损,高效又省心。

例如,对于携带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使用吉非替尼等靶向药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肝癌患者而言,基因检测发现VEGFR等关键靶点异常,就如同找到了癌细胞“老巢”的精准坐标,可采用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靶向药,实现延缓病情进展,显著提升生活质量与生存周期的效果。

哪些病人适合

靶向治疗是“看基因下菜碟”,适合有明确靶点或特定临床特征的患者。

基因检测明确的患者:通过组织活检或液体活检,若发现特定驱动基因突变,如肺癌的EGFR、乳腺癌的HER2,则具备更精准的靶向治疗条件。

无法手术或转移性肿瘤患者:面对无法手术切除或已发生转移的肿瘤,靶向药可控制晚期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传统治疗失败的患者:化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靶向治疗可能是“救命稻草”。

维持治疗阶段:在术后或放化疗结束后,部分靶向药物(如结直肠癌治疗中的贝伐珠单抗)可用于维持治疗,帮助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能否取代传统疗法

目前,靶向治疗更多是传统疗法的“黄金搭档”,而非替代者。

对于乳腺癌、甲状腺癌等早期实体瘤,手术切除病灶仍是实现临床治愈的核心手段。放疗凭借显著的局部控制优势,在特定癌种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鼻咽癌为例,因其对放射线高度敏感,放疗能够精准打击肿瘤细胞,局部杀伤效果显著,是其他治疗方式难以企及的。化疗则以其广谱抗癌特性,成为无明确靶点肿瘤的重要防线。如部分胰腺癌患者,由于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靶点,化疗目前仍是治疗的优先选择。

靶向治疗是抗癌武器库的“精准狙击枪”,但需与传统疗法协同作战。截至目前,乳腺癌、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胆管癌、胰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都已有诸多靶向药物获批。

靶向药能否盲试

一些患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次基因检测可能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若最终未能检测出可利用的基因突变,钱可能就“打了水漂”。因此,部分患者为了尽快用上靶向药,抱着“碰运气”的心态,选择跳过基因检测,直接盲试靶向药,期待能意外获得疗效。

在此,建议患者绝对不要盲试。以肺癌治疗为例,其涉及的靶点有EGFR突变、ALK重排、KRAS突变、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等,且均已获批对应靶向药物。但不同靶点特性各异,适配的靶向药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需根据具体靶点,精准选择治疗药物。

此外,盲试的疗效微乎其微,若无对应靶点患者使用靶向药,有效率可能不足5%。盲试期间肿瘤也可能继续生长,患者难免错过手术或化疗最佳时机。

(作者系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研究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