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戏曲中的“山茶花”

□ 高桃芝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4-18 10:38

非遗文化之窗

品茶人盯上春茶,但别忘了还有采茶戏,今天就讲讲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篮戏,发源于江西南部的信丰、安远一带,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赣南是客家人聚居区,客家先民以种茶为生。明清时期,赣南茶业发展迅速,每到采茶时节,人们上山采茶唱歌以鼓舞士气,素有“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筐茶叶一筐歌”之说。这种孕育于客家山野的即兴哼唱,逐渐融合民间灯彩艺术、戏曲,演绎人物发生的故事,最终成为赣南采茶戏,成为中国戏曲中的“山茶花”,是中华民族茶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之一。

作为江西省地方戏曲文化的优秀代表,赣南采茶戏形式多样、诙谐幽默、独具一格。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式还影响了安徽、广东、福建等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小戏。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有“三奇三绝”。

三奇:一奇是大多取材于老百姓的爱情与劳动,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二奇是表演身段大多模仿动物,并以其动作命名,如“猴子洗面”“乌龟爬沙”“懒猫抓痒”等;三奇是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轻松活泼。

三绝: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均是从采茶中提炼出来的独特舞蹈动作。

矮子步,表现茶农上山蹲腿、挑担压肩的形体动作,其要领为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被艺人形象地概括为:“狮子头、老虎背、鲤鱼腰、狗牯尾、画眉跳架,行如蝴蝶走如水。”

扇子花,表现茶农一手摘茶叶,一手用扇子扇风,以保持茶叶生鲜、茶味纯正的情景,被艺人广泛运用于采茶戏舞台,时而为鞭,挥戈千里;时而成笔,书写绘画;时而为茶篮,时而又成锄头,运用自如,变化无穷。艺人将其归纳成:“过头像葵花,落地滚西瓜,手舞似流水,左右如月挂。”

单袖筒,由茶农用布腰带擦汗的生活动作演变而来,成为赣南采茶戏男丑的服饰。它与古典戏曲中的水袖不同:一是由男角穿戴而非女旦;二是固定在左手而非双手。单袖筒可表现各种情绪,如龙凤飞舞则为喜,拂袖而去则是怒;扬头遮脸是为羞,唾手而立是悲;上下舞动以示乐,挥袖飘扬为再见,灵活多变,简洁明了。被艺人总结为:“站时吊马腿,挥动像狗尾,游走如蛇过,龙头又凤尾。”

表演中,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相互配合贯穿始终,以达到渲染环境、刻画人物、表现内容之目的。再加上艺人头戴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腿穿灯笼裤的独特服饰,形成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

赣南采茶戏采用客家方言演唱,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有《补皮鞋》《卖杂货》《上广东》等。现代剧目《山歌情》《快乐标兵》《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等,分别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赣南采茶戏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赣南采茶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赣南采茶戏以独特的客家乡土韵味,为世人铺展出一幅视听交融的绚丽长卷,恰似凌霜绽放的山茶花,在时光深处舒展着永不凋谢的芬芳。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