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电子设备发达,人们利用各种媒介储存和传递信息。当我们把时针拨回5000多年前,在那个没有文字的年代,先民们是如何进行信息沟通和记录事情的呢?良渚文化考古告诉我们其中一个答案:刻画符号。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石器、陶器刻画符号已近千个,有六七百种。
部分成串的符号像叙事一样描述着当时的生产生活,走近它们如同翻开了5000多年前古人的“记事本”。
良渚文化考古集中在长江下游的上海、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等地,其中在杭州余杭区发现的古城遗址面积为故宫博物院面积的8倍多,组建的水利系统则用了近30座水坝。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需要严谨地计算和记录,并且将命令分毫不差地传递下去,这些记录的载体很有可能是有机物质(易腐),我们很想找到它们。然而5000多年的岁月抹去了它们大部分的痕迹,只留下一大堆谜团——刻画符号。
在众多的刻画符号中,有一些单个的符号比较写实,可能是对于当时风物的记录。它们大多以碎片形式出现,例如在杭州市余杭区庙前遗址出土的“刻符狗狗”,余杭区马家坟遗址出土的“石镰”、余杭区卞家山遗址出土的“石犁”,以及在嘉兴海盐仙坛庙遗址出土的“房屋”。比较完整的器皿,如在杭州市余杭区葡萄畈(fàn)遗址发掘出土,刻着“扬子鳄”的陶刻纹宽把杯,其功能与“匜(yí)”相似,是用来倒水洗手的。如此来看,餐前洗手的习惯可能也延续了5000多年!
出土于杭州市余杭区南湖遗址的刻符陶罐,虽然用料工艺都很简单,却胜在完整。在它表面刻有十二个意义非凡的符号,古文字学家找到了和甲骨文中“钺(yuè)”和“虎”字造字逻辑几乎相同的符号,其中“钺”的形象,还同样出现在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出土的陶尊上,以及同时期苏州澄湖遗址出土的贯耳壶上——简略版的“石钺”,两者之间的关系就犹如汉字繁体与简体一般,一体两面。虽然这些刻符与甲骨文的逻辑甚至少量字体都很“形似”,但如果用甲骨文的解读逻辑去生搬硬套它们内在含义,显然不具备说服力。
解读这些刻画符号,就像是对良渚文明这个巨大的压缩包进行解压的过程。现阶段对良渚刻符的解读仅仅只是个开始,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新发现。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学会会员、良渚博物院社教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