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之窗
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之阳而得名的嵩阳书院,为中国古代高等学府。
嵩阳书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与睢州应天书院(睢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共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其前身为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至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后更名嵩阳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多次增建重修,规模逐渐扩大,布局日趋完善。
嵩阳书院形胜绝佳,东、北、西三面峰峦环拱,溪水围合,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其古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布局,传承了宋代风格,坐北朝南,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1万多平方米。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两侧配房相连,共108间。除道统祠为高级歇山顶外,其他建筑均为一般平民常采用的硬山卷棚布瓦顶形制,古朴大方,雅致不俗。
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嵩阳书院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嵩阳书院的大门亦称山门,面阔三间,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建。门额横匾书“嵩阳书院”四个黑底金字,朴素大方,原匾为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的墨宝,现为当代书法家宋书范所仿书。门两侧柱子上是清乾隆皇帝御笔对联:“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chán)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联语简要说明了中岳嵩山和嵩阳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势,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先圣殿,又叫先师祠,面阔三间,是嵩阳书院中祭祀孔子的场所。殿内中央供奉圣先师孔子的站像,左右两侧为颜回、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线刻图像,西墙为孔子弟子72贤人传略和12先哲画像。
讲堂,面阔三间,门额横匾书“讲堂”二字。殿内设教案、课桌、课椅等教具,东山墙上绘有理学家程颢、程颐讲学图,西山墙上有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略、书院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等图文。
据记载,范仲淹、司马光、朱熹等学者也曾在此讲学。程颢还为嵩阳书院制定教养、学制、考察等规定。他们或是文坛领袖,或是开宗立派者,引经据典、传道授业、诲人不倦的风采,吸引了全国的学子前来求学,开启了书院的黄金时代,培养出了吕蒙正、滕子京、张载、范纯仁、陈尧佐、杨时等杰出人才,令宋朝文化有了异彩纷呈的景象。
道统祠,是儒家传道的地方,殿内陈列帝尧、夏禹、周公石膏头像。书院的道统祠和先圣殿,都是供祭祀用的,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古代圣贤的纪念,激发师生忠君爱国的情感。
藏书楼是嵩阳书院现存最后一进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书院珍藏书籍之所,建于清初。历史上这里藏书最多达86万册,盛况空前。现楼内陈列有清代存书,共计57册,其他文物展品10多件。
嵩阳书院建筑布局充分突出了古代书院的讲学、祭祀、藏书等功能,也反映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它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官府支持与名人讲学,书院讲学与科举的完美融合。
嵩阳书院堪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是洛学的发源地和传播基地。司马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及其东边的崇福宫编纂而成。
2010年8月,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子项目,嵩阳书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嵩阳书院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古建筑专家张家泰说:“书院建筑记载了古老的书院教育历史,是已经消失了的书院文化的载体,也是登封嵩山地区作为东方儒家文化核心地区之一的长久凝聚力的见证。”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