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珊
在北京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五年级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听证会”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四个学生小组依次登上讲台。有的小组对“灯光能否替代阳光让辣椒生长”这一有趣的课题展开深入研究,试图探索植物生长光源的奥秘;有的小组则聚焦于“短视频如何影响小学生注意力”,关注现代科技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这场特别的活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展示,而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环节,它象征着传统科学课正逐步向以真实问题驱动的“探险之旅”转变。
项目启动初期,学生们的表现充满了童真与幻想。面对“从生活中找问题”的任务,他们的问题清单上罗列着各种天马行空的猜想。“AI能否取代人类”“为什么我们不能发明时空穿梭机”……这些宏大的命题虽然充满想象力,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转折出现在第一课时《打开慧眼》。当我展示往届学生关于“42公里骑行绿道环境的现状调查及存在的安全因素和改进建议”,以及“婆罗洲龙牙姬兜生长规律探索”的完整报告时,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报告中的图表清晰地展示了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翔实且具有说服力,访谈记录则生动地呈现了研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这些丰富的内容构成了一条坚实的“证据链”,让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科学方法变得具体可感。
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科学研究并非像写科幻小说那样随心所欲,而是要像侦探一样,通过严谨的观察、深入的调查、精确的数据分析,来寻找线索、解决问题。他们也逐渐明白,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研究,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并且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
在第二课时《发现问题》中,这种认知提升得到进一步深化。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他们逐步总结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应具备五大特征: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创新性和伦理性。
到第三课时,学生们对选题已经充满信心。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走访、调研等前期工作。通过与相关人员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所选问题的背景和现状,确认选题的可行性。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将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整个项目式学习过程,学生们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他们从最初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逐渐学会筛选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从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一无所知,到熟练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在项目式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探索。课堂变成了充满挑战和惊喜的“探险之旅”,知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这些小学生或许还不理解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但他们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踏上了成为发现者、思考者、创造者的道路。他们学会了主动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北京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科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