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湖南省“00后”小伙“朱雀玄武敕令”申请改名为“朱咸宁”,引发广泛关注。那么,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咸”与“宁”这两个突然备受关注的字。
先看“咸”字,由戌与口会意。“戌”像长柄斧钺,既是兵器,也象征军事权力。“口”代表城邑,“戌+口”,意思是“武力征服城邑。”《左传》:“咸刘商王纣”,其中“咸”的意思就是全部歼灭”;清代学者徐灏则认为“口”像士卒呐喊,由群体行动的震撼感引申出“普遍、全部”的抽象义。这种从具体战争场景到抽象语义的演变,展现了汉字构形的张力。由咸发展到感,则表示全部的心,全身心投入,令人感动。
“咸”字另外还有一个表示“咸味”的繁体字“鹹”,金文由卤与咸会意。“卤”像盐池,甲骨文字形像卤水蒸腾的样子,《说文解字》释为 “西方咸地”,提示盐矿位置;“咸”既是声符,也隐含军事守护之意——古代盐铁专卖,盐场需军队守护。由此可见,“鹹”字还记录了盐的战略意义。味觉、生产与制度熔铸在一起,体现了祖先“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的造字智慧。
有意思的是,《易经》“咸”卦的“感应”义,是从“群体呐喊”义引申而来的,体现古人对群体情绪感应的认知,成为连接不同义项的心理纽带。
1956年汉字简化时,“鹹”简化后写作“咸”,“盐的味道”成为这个字的常用义。
再来品味“宁”字。最初的宁,读zhù,字形像立柱支撑的储物架,下面的“口”表示容器;金文的字形揭示了储藏功能。《说文解字》解释为“辨积物也。”这与周代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粮食需要仓储,周代粮仓遗址印证了古文字字形结构。
宁还可以指门屏间的立柱区域,是周天子接见诸侯的站位,《礼记》“天子当宁而立。”宁就是指立柱区域,象征君权,从实用储物架升华为政治符号。民以食为天,掌控粮食就等于掌控政权。
还有一个繁体的寧,由“宀、皿、心”会意,构建“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安然,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这个字正是恒产的写照。《尚书》“康宁”五福,将“宁”字的意思从物质丰足引申为社会安定,演变为精神安宁的象征。
1956年,繁体寧(安宁)与宁(储藏,zhù)字简化合并为宁,读音为nínɡ和nìnɡ,为多音字。
从以上两字演变可见汉字发展逻辑:其一,具象感知升华为抽象思维,由具体物象(兵器、建筑)引申发展为抽象概念,如“咸”从战争呐喊到“全部”,“宁”从储藏到礼制;其二,语义累积与分合,经历“共形-分形-合并”,既避歧义又演示社会变迁。
如今,咸与宁的简化背后,是甲骨文的刀耕火种、金文的钟鼎箴言,以及经籍里的盛衰浮沉。它们是书写符号,更是文明密码——咸字藏着战火与盐铁智慧,宁字蕴藏着农耕时代的仓储记忆与桃花源心境。
AI时代,这些汉字提醒我们:每个字形都是打开历史的金钥匙,承载着先民的生存智慧与殷殷期许,等待我们在古今对话中,继续解码、珍视并传承。
(作者系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