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上,公安部展出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引发围观。用户只需通过手机NFC读取身份证、完成人脸验证,就能生成“网证”和“网号”——这两种能在网络上通用的虚拟“网络身份证”。
在网络实名制已然普及的当下,“网络身份证”的意义何在?
中国信通院数安智库专家曾令平认为,这将是一项革新性的应用,有望重塑网络时代的身份认证逻辑。“简单来说,‘网络身份证’能让我们在日常网络应用中,再也不用反复填写个人信息来验证‘我就是我’了。”
每次注册新App时,都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很多人心里总不踏实。曾令平说,传统实名认证模式下,用户往往需反复提交敏感信息。“这些数据一旦被存储不当或泄露,轻则遭遇垃圾短信轰炸,重则可能掉入电诈陷阱。”
公安部网安局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平均每天因网络注册、支付等行为暴露身份证号超2000万次,每年因身份信息泄露导致的财产损失高达数百亿元。难怪有网友调侃实名认证“就像随意把家门钥匙交给陌生人”。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平台的核心在于以‘去标识化’技术,将用户身份信息转化为加密代码。”同盾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同盾科技副总裁董纪伟说,当用户登录接入该平台的应用时,应用App仅能收到一串随机字符,无法反向推导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这就好比给个人信息穿上“隐形衣”,应用App只能确认“这个账号是真人”,却无法知晓“是谁”。
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全国已有600多万人申领“网络身份证”。
申领过程比想象中简单!下载“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后,将身份证贴近手机NFC区域,系统就能自动读取信息并比对国家人口数据库;随后完成人脸识别、绑定手机号、设置8位非连续数字口令,专属“网络身份证”便生成了。需注意的是,14岁以下未成年人需由监护人代领,14-18岁青少年需在监护下申领。
数据显示,全国已有400余家机构接入该平台,覆盖政务、出行、寄递、医疗、社交、电商等领域。未来,交管12123、铁路购票等系统,甚至酒店入住、机场安检等线下场景也将逐步接入。
“‘网络身份证’与实体身份证有着同等效用,但并非取代关系,而是为我们提供更安全的选择。”董纪伟说,在银行开户、法律诉讼等需要高度信任的场景,实体证件仍不可替代;而在网购、社交、出行等日常场景中,方便又安全的“网络身份证”则更具优势。
随着试点范围扩大,“网络身份证”有望从“新鲜体验”走向“生活必需”,为我们的数字生活筑起一道隐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