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博士”传授甜蜜经

□ 科普时报记者 张英贤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5-23 10:14

科技志愿服务

一只只工蜂振翅飞出,在晨光中划出一道道金色的弧线。五月的阳光洒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小河村蜂场错落有致的蜂箱上。张玉波站在蜂箱前,正给村民讲解蜂群管理的新方法。他的声音不高,但清晰有力:“你们看这个格子,蜜蜂自己建巢,我们取蜜的时候只动上面一层,下面的幼虫和蜂王不受影响,蜂群就能稳定发展。”

张玉波是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也是一名科技志愿者。从2019年起,他辞去工作,一头扎进平武县的大山深处,通过科技志愿服务的形式,把知识带到基层、带到农民中间,帮助他们用新技术改变养蜂方式,提高收入,保护生态环境。

张玉波第一次来平武,是在2005年。那年他还是个博士生,为了写论文,在木皮藏族乡金丰村住了大半年。他喜欢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更喜欢这里朴实热情的人们。

从2016年开始,平武县委、县政府把养蜂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但是,最初,养蜂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18年的一天,张玉波突然收到了金丰村党支部书记唐正华的求助电话,说村民们养殖的蜂群普遍存活率下降。张玉波立刻查资料、买书寄过去。可几天后,唐正华又打来电话:“小张,你别再寄这些了,我们看不懂啊。”

于是,张玉波开始研究村民们的蜜蜂养殖方式,希望能够“对症下药”。他发现,“棒棒巢”这种传统养蜂方法的弊端是靠天吃饭,且在取蜜的时候会伤害蜜蜂幼虫,养殖效益低。他查找资料,在一本明朝古籍里发现一种格子蜂箱,这种蜂箱在取蜜时,不会伤害到蜜蜂幼虫。一番研究下来,张玉波也对养蜂产生了兴趣,于是,就有了辞职去平武养蜂的念头。

2019年初,张玉波不顾家人反对,来到大山里创业。

那时的张玉波常常“泡在”蜂场,观察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有问题弄不懂就查阅相关资料,养蜂技术很快就得到了提升。通过多次试验,他改良了养蜂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当地养蜂的产量和质量。

不过,最初,村民们对这位“博士蜂农”并不信任,直到2019年盛夏……一天清晨6点,山雾未散,张玉波邀请乡亲们背上背篓来到蜂场。当他掀开两格蜂箱,金灿灿的成熟巢蜜如瀑布倾泻,电子秤显示6公斤整——这是传统“棒棒巢”两倍的产量。

金丰村蜂农杜德贵盯着蜂格中整齐排列的六边形巢脾,当场抄起笔记,记录技术要点。

小河村蜂农李树斌说:“和老式蜂巢相比,格子蜂箱构造科学,不会伤害幼蜂。”

平武县政府看到成效后,开始大规模推广这一技术,专门制作了数百套格子蜂箱,免费发放给村民使用。一时间,山间的蜂箱多了起来。

此后,从晨露未晞到夕阳染红蜂箱,张玉波带着村民拆解“蜂群社会”,目前已组织“坝坝培训”“田间课堂”100余场,手把手地教授蜂农们蜂箱组装、蜂病防治、蜂蜜质检等实用技能。如今,500多套格子蜂箱在山间错落排布,见证着这场“甜蜜变革”——大森林已经变成了老百姓的“蜜库”和“钱库”,曾经靠天吃饭的蜂农,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唐正华说:“张玉波没来之前,老百姓养蜂,一年下来也就收个三五百斤蜂蜜。可他来了以后,我们这儿收蜜最多的农户,一年竟然收了2000-3000斤蜜。”

张玉波说,“能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是很有意义的事。很多问题要到一线去发现,提出的解决方案也要到一线去检验”。而他的目标,不只是教会蜂农养蜂,“我想在三五年内,把小山村变成生态保护基地、自然教育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

目前,平武中蜂产业已发展成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平武蜂蜜”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张玉波入选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人物”。他的科技志愿服务案例为山区县域提供了“科技志愿服务+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