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馆把热带雨林“搬到”了展厅,电子“松鼠”在林间穿梭觅食,仿真红尾蚺悄然出没其间,清脆逼真的鸟鸣声不断……5月13日,在这个动物家园里,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以下简称“馆长沙龙”)举行,探索科学家博物馆如何借力文化力量破壁出圈。
“近几年,河南深入挖掘深厚历史文化,文旅频频出圈,形成现象级文旅IP品牌。文化传播的创意手法、艺术化表达方式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路径不谋而合,值得借鉴学习。”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副馆长孟令耘说。
好玩
向地域传统文化借力
一群宫女面若满月、憨态可掬,舞蹈《唐宫夜宴》“活化”隋唐乐舞俑;动作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舞蹈《洛神水赋》演绎绝美“洛神”……河南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内涵,融合诗词、民乐、非遗等文化元素,通过艺术化表达和科技赋能,使传统文化更“活泼”、更受年轻人欢迎。
科学家博物馆如何借鉴其经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品牌?
在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汤雁看来,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就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提升其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这并非立竿见影的工作,需要坚持培育。”汤雁总结30年的工作经验时说。
建设科学家博物馆品牌同样如此。各地科学家博物馆也需要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融入科学家精神。“科学家博物馆要想吸引年轻人,就不能让参观活动变成上思政课,得学会用年轻人的语言讲科学家故事,通过互动体验,让参观科学家博物馆变得好玩。”汤雁强调说。
具体如何实践?汤雁现场支招。她建议,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应擦亮“总师摇篮”品牌。线下组织名师同游活动,挖掘总师的人生经历、工作经历等故事,嫁接西安文旅资源,招募对总师感兴趣的青少年,深度体验科学家精神;通过线上AI互动游戏,了解总师故事。
河南大学广告系主任陈文泰展示了案例:杜甫喊话质问网友为何不到巩义旅游、妇好邀请全国人民到河南打卡……他建议,科学家博物馆IP开发要学会向AI借力,制作年轻人感兴趣的宣传产品;立足展品资源,学会制造网络话题,获取流量,吸引年轻人关注。
真实
科学家形象要有“颗粒度”
郑州新晋文化地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21个剧场、总时长近700分钟的不重复剧目、近千名演员,演绎着黄河、土地、粮食与传承的故事。这里演出的所有戏剧都源于对中原文化的深度挖掘,但摒弃传统宏大叙事,在时代议题下,引发人们思考。
不少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也编排了一批戏剧。例如,西北工业大学依托丰富科学家资源,编创《大国之蓝》等剧目,在多所高校巡演。
这些“大师剧”如何借鉴久经市场考验的戏剧,塑造更立体的科学家形象,形成“破圈”效应?
大型沉浸式舞台剧先锋导演王冲认为,评判舞台剧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人物能否走进观众内心。他总结出塑造人物形象的两个关键经验,即把握好人物的“颗粒度”“呼吸感”。
“颗粒度”是指细节程度,塑造人物时,“颗粒度”太粗,人物则不典型,没有辨识度;“颗粒度”太细,人物会不立体,流于片面。
王冲建议,要通过“带勾子”的细节表现人物,例如,邓稼先在运算草纸的背面写诗;科学家是有血有肉的人,塑造人物时不能过度提纯,应保留人物的不完美,才会让人物更有温度。
给人物戴上天生伟大的“紧箍咒”,要求每一个毛孔都要散发正能量,是塑造科学家形象的大忌。相反,要保持“呼吸感”,有紧张的攻关,也有闲暇时撸猫,张弛有度,反而人物更鲜活立体。这也是王冲的经验之谈。
协作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各地以科学家为主题的博物馆或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大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运营中往往面临资金缺口与专业人才短缺的双重压力。面对困境,如何让每一份珍贵手稿、实验仪器或影像资料得到及时抢救,成为可人人共享的数字化资源?
除各场馆、基地自己“造血”外,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也做了不少努力。
馆长沙龙系列活动就是其中之一。这项由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策划的头脑风暴活动,计划在全国举办6期,拟邀请全国博物馆的资深馆长、权威学者、创意策展人、一线工作者,以及科学家后人等,围绕各场馆、基地的共性问题,展开对话,探讨对策。
此外,“真金白银”的支持也不能少。2024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给予李四光纪念馆、陈俊武陈列室等18家基地各15万元,用于展品数字化建档与理论研究,同步邀请专家对各基地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宣传方面,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与科普时报社联合设立“打卡科学家地图”专栏,专门报道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打卡科学家地图”小程序,观众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地图搜索、场馆预约。
孟令耘表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还将组织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讲解员风采展示活动,以提高讲解员业务能力;建立学术专家委员会,为各场馆基地提供学术研究支持;创立科学家精神研究学术刊物,提供学术成果交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