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现在,这本沉甸甸的“时代楷模”荣誉证书被收藏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里。
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院士带领团队,创造出一系列水声领域颠覆性成果,为我国水下兵器装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国门”。
尽管获得荣誉甚多,但大多数领奖时,他都因参与海试、学术会议而缺席了。杨士莪曾说,“与其站在领奖台上,不如让我站在讲台上,我更愿意给学生们上课。”作为教师,他扎根水声学科教育近70年,因为年过九旬依然坚持站着讲课,写工整的板书、讲前沿的知识,被称为“一站到底”的“90后”院士。
“人虽然是退休了,但是对于为祖国作贡献的工作是不应该退休的。我的想法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发挥余热,做到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天红。”杨士莪说。
每逢新生报到,他都会激情澎湃地嘱咐青年学子们:“一定要牢记,我们中国有幅员辽阔的蓝色海洋国土,需要你们去爱护她、守护她、保护她!”他叮嘱一批又一批学生,要把个人的轨迹完全融入国家的发展之中,“国家培养的人才第一要爱国,第二要能够看到国家的需要”。
杨士莪经常对学生说,在大学要学会三件事: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就是心里装着祖国,要把自己的前途永远和国家的需要、人类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事,靠的是集体的力量,而非个人;做学问,不能把自己限得太窄,广泛领域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从多角度理解新领域的工作,甚至产生创新的火花。(科普时报记者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