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莲金鱼图》 (吴作人画)
1977年,画家吴作人赠给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一幅《睡莲金鱼图》。画面中,5条金鱼穿梭于墨色荷叶与绽放荷花间,其中一条红色金鱼,有着特别奇特的单尾鳍。它也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童鱼”。
1973年,童第周将鲫鱼卵巢成熟卵细胞质中提取的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受精卵内,发育成长的320条小鱼里有106条出现了金鱼双尾变成鲫鱼单尾的情况。这种长着金鱼身体、鲫鱼尾巴的克隆鱼,被人们称为“童鱼”。“童鱼”的诞生开创了人类按照需要、进行人工培养新物种的先河,对今后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具有重大意义。
其实,“童鱼”已是童第周晚年取得的科研成果,而他与“童鱼”的缘分正是由于他对生命奥秘的终生求索。抗战爆发后,童第周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在连显微镜都没有的艰苦环境下,他始终坚持胚胎学研究。从文昌鱼的系统研究,到1963年世界第一群克隆鱼的诞生,童第周在国际生物学领域烙下中国印记。他的名字也与中国克隆研究紧紧连在了一起。
1979年3月6日,77岁的童第周在浙江杭州发表主题演讲时,突发的心脏病让他晕倒在讲台上。但10分钟后,他坚持完成了这场报告。面对医生的住院治疗建议,童第周拒绝了,他要迅速赶回北京,“已经到了春暖花开、鱼产卵的季节,我要回去安排工作。”
如今,《睡莲金鱼图》依然静静诉说着那段科研岁月——以生命为笔,以科研为墨,童第周书写了中国生物学的传奇篇章。
(科普时报记者 毕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