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扇:婉如月 翩似蝶

□ 赵文新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6-06 10:03

非遗文化之窗

团扇,犹如别在夏天衣襟上的一朵胸花,娴静时温婉如月,翩跹时多彩似蝶,生发出诗的韵律、画的光影。它是指尖上的艺术,平和暑气,妆点流年。

《说文》中释团扇:团,圆也;扇,扉也。从字的起源可知,扇子最初并非用来清凉暑气。晋人崔豹《古今注》中提到“舜作五明扇、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五明扇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用的一种障扇,为舜帝所作,表明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理念。殷商高宗武丁用的障扇,即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起到障翳风尘的作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禹在治理洪水过程中,受到一种叫“扇”的植物启发,制作出用于扇风、赶蚊类似扇子的工具。

战国时期出现团扇的雏形——“便面”。唐初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写道:“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意思是遇到不想见的人,用扇子遮住脸,类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团扇在汉朝得到发展,魏晋时期盛行“书字绘画扇”,又为团扇增添袅袅墨香。团扇历经变革,以其雅致经典成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2006年,团扇相关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材质与寓意不同,团扇又称纨扇、绢扇、合欢扇、宫扇等。在古诗文中,团扇为作品增添不少风情流韵。两汉班婕妤的诗句:“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写出团扇洁白如雪、团圆如月,由扇及人,缕缕幽怨在秋风中逸出,与杜牧“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的宫女孤寂相似。白居易写“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的诗句,描绘了团扇质地、形状、动态,读后仿佛看到团扇营造的灵动场面。苏轼写“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的词句,把团扇与玉,相拟相映。《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也是这样互相映衬:“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笔者在非遗作坊体验团扇制作,听传承人介绍:团扇主要由扇框、扇面、扇柄、扇坠等部分组成。扇框的形状决定团扇的形状,如椭圆、六角、梅花、芭蕉、马蹄、鼓形、瓜棱等多种式样。从中看到团扇汲取自然之美,再用匠心制出的变化之美。扇框大多由竹子等材料经劈条、烘烤等工艺制成,经过装圈、糊面、沿边形成轮廓。扇面是扇骨所围成的平面,材质多样,如丝、绢、绫、罗、纱、宣纸等。传承人认为熟宣、熟绢效果更好。扇柄由竹、骨、象牙、玉石、玳瑁、犀牛角、鎏金等材料制成。扇坠,用金银丝、宝石、珍珠、玉等,配上流苏,把团扇装饰得摇曳生姿。

体验,从画扇面开始,先用铅笔在素丝面上画草图,山水、花鸟、人物皆可入画;再用毛笔蘸上调好的水彩,工笔画出。画时得有一定的悬腕功底,用笔达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丝滑、流畅。传承人还提到“三矾九染”的技法,即在扇面上绘制时,通过多次染色和涂刷矾水达到理想效果。

团扇,是用品、装饰品、艺术品。夏天手执团扇,摇动诗意的微风,浮动明媚的光泽,平添千种浪漫。

(作者系北京诗词学会会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