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的奇妙邂逅

□ 科普时报记者 杨 雪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7-04 10:04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近日,记者跟随“2025美好中国行·聚焦山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黄河入海口,了解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建设情况。

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境内,黄河奔流入海,塑造出富饶的三角洲平原。黄河入海口被人们称为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从黄土高原上携带下来的大量泥沙,在黄河口不断沉积造陆。现在,由于黄河治理成效显著,河水变得清澈,陆地增长速度也在放缓。

黄河口是黄渤海区域海洋生物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和生命起源地,也是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中转站”。这里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特征和典型的生物多样性,极具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

陆海统筹保护黄河口

从黄河口国家公园景区入口乘坐观光车前往黄河岸边,辽阔天地间,是层层叠叠青翠的芦苇和蔚然成林的柽(chēnɡ)柳。柽柳,又名垂丝柳、红柳,喜欢生长在河流冲积平原、海滨、滩头、潮湿盐碱地和沙荒地,枝条细柔,姿态婆娑,开花如红蓼。

黄河口融合了黄河、海洋、陆地三大要素。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这里形成了中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2021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规划面积为3517.99平方公里。

作为我国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黄河口国家公园在创建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针对国家审查指出的黄河口国家公园尚存确权海域、盐田、养殖坑塘、居住人口、油气矿业权等5项主要问题,山东省东营市制定印发了《黄河口国家公园矛盾冲突处置方案》,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有序退出”的思路逐一解决。截至2024年7月,黄河口国家公园已清理确权海域、盐田、养殖坑塘共46.3万亩,累计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完成互花米草治理13.56万亩。

围绕陆海统筹做好保护和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区域内野生动物达1648种、植物达685种,鸟类增加到383种。

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

滩涂、柽柳林和芦苇荡等湿地生境丰富多样,为鱼类、底栖生物和植物提供了安全的繁衍空间。地处候鸟迁徙关键路线,黄河口也是丹顶鹤、东方白鹳、卷羽鹈鹕、大天鹅、黑嘴鸥等珍稀濒危保护物种的重要越冬地、繁殖地或迁徙停歇地。

湿地生态系统旗舰种东方白鹳,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种群数量现不足10000只。目前,黄河口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并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称号。

2005年,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区,首次发现了东方白鹳筑巢繁殖,当年成功繁殖幼鸟5只。为了让东方白鹳在保护区更好地繁衍生息,保护区实施“放流仔鱼”增加食物、搭建“人工招引巢”提供安全家园。东方白鹳有了栖息地、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环境,由迁徙候鸟变为常驻留鸟。2024年,东方白鹳繁殖巢达202巢,繁殖幼鸟526只,多年来累计繁殖幼鸟总数超过3000只。

近年来,东营市探索“文旅+生态”特色路径,在黄河口打造了观览“河海交汇”“红毯迎宾”“芦花飞雪”“鸟类放飞”等特色产品,建成鸟类博物馆、东方白鹳宣教中心、生态保护科普长廊等服务设施。

景区的鸟类科普乐园里生活着一大群丹顶鹤。在人类的悉心呵护下,它们十分信任人类,愿意与人亲近,近距离合影毫无压力。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