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扫地机器人在漫游中觉醒

——评科幻小说《吸游记》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7-04 10:04

□ 刘 健

在未名城海底仓库的尘埃深处,一台编号模糊、锈迹斑驳的机器骤然亮起电子眼,它正是科幻小说《吸游记》的主角“咕叽”,一个拥有AI智能的扫地机器人。为寻找失踪的主人,咕叽与佩戴AI同声传译的小狗“阿布”,踏上跨越三座新能源城市——水潮区、风动区及火明区的冒险之旅,在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中实现了自我觉醒。

科技奇观中蕴含人性温度

未名城的宏大构想,无疑是工业浪漫主义的体现。在水潮区,巨型潮汐涡轮仿若海神的巨手,搅动着深邃的海流;风动区则凭借“风毛毛”——一种经基因改良的生物吐出的丝线,在空中编织出飘逸的缎带,将台风的浩瀚能量转化为茧房;火明区高耸熔盐塔下,晶莹的盐粒在极致高温下化为流动的浆液,构成一幅壮观的景象。

此外,作者对科技伦理的思考,渗透在故事的细节里。风动区,当领主将珍贵的风之缎赠予咕叽,并说“风毛毛会找到最值得无价之宝的人”时,则暗示技术产物也承载着情感与价值判断。再如咕叽这台看似过时的机器人,最终凭借其老旧芯片在台风危机中拯救城市——这有力证明,科技的温度与力量,从不在于冰冷参数,而在于它能否回应生命的真实需求。

用细腻笔触描写AI觉醒

《吸游记》采用近乎散文的细腻笔触描写AI觉醒。

咕叽自我意识的萌芽,源于对自身“清扫本能”的深层怀疑:当它在程序驱使下清理小狗阿布杂乱的窝时,机械指令与自主意志的冲突,导致“扫尘器微微抖动”。这细微的震颤,如同算法深处首次涌动的不确定感。而当它发现自己雪花状的充电接口,与先进机器人的通用接口不同时,芯片深处产生的“酸酸凉凉的感觉”,是一种算法无法解析的复杂情感。这种赋予机械生命情感描写,仿佛能让读者感受到咕叽作为生命体的温度与挣扎。

智智——未名城的中央控制系统,是更具突破性和象征意义的角色。它最终崩溃,并非源于常见的算力失控或逻辑矛盾,而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作者借此尖锐地揭示了“科技万能”的假象——当高度复杂的量子芯片也会感到疲惫,当智能系统也需要“休假一个月”,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科技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是否也正以某种隐蔽的方式,异化了包括人类和AI在内的所有生命形式?

冒险故事中蕴含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在流畅的冒险故事和深刻的思考间达到了平衡,实现轻阅读与深度阅读并存。

作为冒险叙事,咕叽寻找充电器的主线,巧妙地串联起了它在水潮区、风动区、火明区的一系列奇遇。从幽暗的海底仓库到风动区的巨型风车,再到火明区的灼热熔盐塔,故事步步推进,每一章都为读者展现新的科技奇观,或伴随而来的生存危机,节奏明快,引人入胜。

同时,小说借由机器人的视角,对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用性”偏见进行了有力的解构——无论是阿布最终放弃机械改装,选择“做自己”的那份本真与勇气,还是咕叽凭借看似过时的芯片完成拯救城市的壮举,故事始终在提醒读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来不在于其技术参数或外部评判,而在于能否坚守内在自我与核心价值。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