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岩
作家凌晨的少儿科幻小说《超算危机》将于近日上市。作品以2060年的未来世界为背景,围绕“激活太阳”工程产生的超算危机展开叙事,巧妙地将硬核科幻设定与少儿成长主题相结合,构建了一个既充满科学想象又富含人文关怀的文本空间。作者在作品中展开对科技伦理的深刻思考,同时开创性地将这种思考融入儿童文学的叙事框架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表达。
小说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双层叙事结构。表层是一个如何拯救地球的宏大科幻故事:太阳活动异常导致地球进入寒冷模式,人类将改变地球气候的计划交付给117台超级计算机实施。这一设定体现了典型的“大科学”叙事特征,延续了科幻文学中“人类对抗自然危机”的传统母题。
深层叙事则是一个10岁男孩赵晨光的成长故事。作者通过他的梦境预警和怀疑探索,展现了在技术霸权时代个体意识的觉醒过程。这种双重叙事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层次感,更创造性地将科学认知与儿童心理发展有机融合,使硬核科幻设定获得了情感温度。
在人物塑造上,赵晨光这一角色体现了少儿科幻文学特有的认知张力。作为超算危机的怀疑者,他既保持着青少年特有的直觉敏感——通过梦境预知危险,又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科学理性——组织“人智第一”讨论组进行系统性怀疑。赵晨光的成长不仅体现在科学认知能力的提升,更表现在批判性思维和伦理意识的觉醒上。他对超算危机从盲目信任到理性怀疑的态度转变,隐喻着个体认知能力的成熟过程。这打破了传统儿童文学中被动接受型的少儿形象,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力的现代少年跃然纸上。
小说对超级计算机的描写尤为深刻,构建了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科技伦理命题。超算危机中117台超算组成的网络,以及监管超算“女娲”,象征着技术理性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接管。赵晨光的核心质疑——“超级计算机会杀人吗”,直指人工智能时代最根本的伦理困境。通过对“出云4号”事件的穿插叙述,小说暗示了技术系统可能存在的非意图性危害,这与当下关于AI伦理的学术讨论形成了跨时空的对话。更具创新性的是,小说将这一思考通过儿童视角呈现,使复杂的科技伦理问题获得了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在象征体系构建上,作品展现了丰富的隐喻层次。作为核心意象,“太阳”既是物理意义上的恒星,也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希望与未来;其“生病”则暗示着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木叔的木狗”这一意象尤为精妙,作为完全依靠传统机械原理运作的人工制品,它与超算系统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人类智慧的非技术性维度。而反复出现的“飞艇”意象,则连接着赵晨光的现实行动与梦境体验,成为跨越现实与潜意识的媒介。这些象征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科幻叙事空间。
当然,作品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作为少儿科幻小说,书中科学概念过多,可能对部分读者造成理解挑战;梦境预警的叙事机制虽富有创意,但在科学逻辑的严谨性上尚有完善空间。不过,这些都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学者)
图书作者说
2015年,我写了一篇科幻小说《太阳火》,表达对超算思维能力进化的担忧。小说篇幅不长,故事都发生在超算执行人类超级工程ATS的那一夜,是将一场宏大的叙事做了个横截面,更多前因后果需要读者用想象力来补充。这不是我故意为之的噱头,而是确实感觉能力不足以表现我在小说中想要陈述的“未来”。
如今,经过十年沉淀,我终于下定决心将那个“未来”写出来。我选择《太阳火》中的赵晨光作为第一主角,以他的行动为线索,叙述并不遥远的“未来”。故事分为三部,现在出版的是第一部。接下来的两部将描述人类与超算之间的一场命运之战,以及战争背后隐藏的黑暗和罪恶。主人公们将经历更多的考验和成长。关注未来,思考未来,是我作为科幻作家的职责所在,也是科幻深深吸引我的原因。——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