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之窗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直径1.5米的五个大空竹抖出奥运五环的标识,是开幕式演出第一个节目。那一刻,传统非遗空竹与奥运盛事同频律动,绽放光彩。空竹还亮相于北京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和艺术表现形式。
空竹属于大众热衷的体育项目,古称胡敲、空钟、空筝,俗称嗡子、响铃、转铃、老牛、闷葫芦、风葫芦、响葫芦、天雷公公等。江南称“扯铃”,北京称“抽绳转”,天津叫“闷壶卢”,在北京、天津尤为盛行。
空竹起源,追溯至远古时期,其前身是汉族民间流传的玩具“陀螺”,从地上旋转到空中舞动;还有人认为空竹起源于三国时期,曹植曾在《空竹赋》中写道:“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两句诗用比喻,写出空竹声音、形状及自由翻飞的情景。
空竹既可单人玩又可多人合作玩,在民间广为流行。《水浒传》中,宋江“出的城来,只见街市上一个汉子,手里拿着一件东西,两条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牵动,那物便响。宋江见了,却不识……问道:‘此是何物?’那汉子答道:‘此是胡敲也。用手牵动,自然有声。’”宋江觉得新奇,写了一首诗:“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写后意犹未尽,又作一首:“玲珑心地最虚鸣,此是良工巧制成……”在小说中,宋江借物喻人,表达无人提挈(qiè)愿望落空的慨叹。但从中可看出空竹的样子、声音、玩法,了解北宋时期民间娱乐活动。
空竹,18世纪传入西方各国,有“中国摇摇”“中国悠悠球”之称。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也提到了空竹:“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描绘了1951年春节,北京孩子买过年玩具的情景。
日前,笔者走进国家级非遗空竹代表性传承人李连元开设的北京空竹博物馆,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家以空竹为主题的博物馆,有幸听到其高徒——同为国家级非遗空竹传承人的李合老师讲解。
空竹,因其轮内空心而有竹笛得名,一般由轮盘、轴、线槽、抖线、抖杆几部分组成。轮盘,圆盘状,四周设有哨口,分为单轮和双轮。李老师用的是双轮,双手抖动线绳带动空竹旋转,空气通过哨口产生振动,发出高亢雄浑的声音。
玩空竹有6个基本动作。一是绕,用抖的方法,解开、捋顺缠绕的软绳,为表演做准备。二是摆,拉直线绳,轮盘像钟摆一样左右摇动。三是旋,像炒菜掂勺似的抖绳,形成圆弧形轨迹。四是崩,轮盘抖起一拃(zhǎ)高,在线上跳舞。五是抄,从上到下包抄。六是抛,向上抛轮盘落下来。抛还分与双人对抛、集体互抛。
在基本动作中衍生技巧,可以变换出上百种花样,如青云直上、蝴蝶展翅、彩云追月、二龙戏珠、小兔竖耳、摆公平秤等,诗意的名字联想到富有动感的画面,增添空竹的灵动和趣味。李老师讲述,傍晚在广场表演电子空竹,旋转的灯光似虹霓、似彩雨,传出美妙的音乐,成为夜空中流动的花朵,引得众人赞叹。
现场,有空竹爱好者表演“长竿钓鱼”。轮盘在三四米高的长竿上稳稳旋转,像闪烁的灯。空竹还与其他艺术形式同舞,如与杂技混搭、与耍龙联袂、与舞蹈融合,呈现变化之美、创新之美。
笔者体验空竹时,抖动轮盘,轮盘像个不听话的小猴子,不受控制地蹿来蹿去。抖好空竹,需要手、眼、身、步协调,也和其他技艺一样,付诸很多心血、汗水,才能让腕力抖动的空中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空竹,是玩具,也可以健身,在千年抛出的弧度中,人们赋予其温度、匠心、情愫,它在旋转中迸发艺术风华,成为一道风景。
(作者系北京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