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陆元九(1920—2023),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原顾问。7月1日,“星河引航 功勋永耀——陆元九‘七一勋章’专题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这位“党员科学家”的故事是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生动注脚,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矢志创新的深情召唤。
==============================
2021年6月29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首次评选颁授。一位101岁的老人成为这一荣誉的最年长得主,他就是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元九。
世界上第一个仪器学博士
“现在的青年人一定要好好学习知识,这不是在炫耀我们有本领,而是你要做任何事的根基。你自己不会做,书本教你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做一个伟大的中国公民,为民族复兴大业贡献最大的努力!”这是获得“七一勋章”后,陆元九给安徽省来安县中学学生写下的寄语。
这所学校的创始人正是陆元九的父亲,他的言传身教,绘就了陆元九求知若渴、以身许国的人生底色。
与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陆元九的课桌不在安稳的教室里,而是在爱国游行活动的街头、在为避炮火被迫迁校的旅途中、在躲避燃烧弹的防空洞里,连他的毕业论文都是从被轰炸后的瓦砾堆中“抢救”出来的。枪声炮声读书声,汇成一句掷地有声的:“学好科学,救中国!”
1945年,陆元九争取到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选择了最新设立的航空系仪器学专业。据他回忆:“这个专业比较难,课程比普通博士多一倍,外国人不肯读,第一个是我,第二个还是个中国人。”陆元九敏锐地意识到,在二战期间迅速发展的惯性技术,将是导弹、火箭等国防装备的尖端核心技术。为了“替中国造出自己的导航眼睛”,陆元九苦心钻研,终于取得博士学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仪器学博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陆元九立即着手准备回国。他放弃了优越的科研环境,主动远离敏感工作领域,降低技术密级,为归国创造契机。1956年,陆元九与家人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办好了回国手续。他们从美国旧金山启程,绕经美国洛杉矶、檀香山,日本东京,菲律宾马尼拉,一路辗转23天才抵达香港,再穿过香港九龙回到广东深圳。
几十年后,回忆起那段归乡路,陆元九依然动容:“过了罗湖桥到内地这边,简简单单几分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段几分钟,但是从一个世界走到另一个世界,我那时候就知道什么是回国,什么叫祖国。”
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
惯性导航技术是什么?用陆元九的话说,就是解决火箭上天后在什么地方、朝什么方向的问题。不仅是运载火箭,载人飞船、人造卫星等,都离不开可以在任何地方、不依赖任何环境、不受任何干扰地发挥作用的惯性导航系统。带着这一尖端技术回国的陆元九,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
从此,陆元九就如同一颗不知疲倦的陀螺,奔赴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岗位;又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无人拓荒的前沿领域。他大胆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推动国家级惯导测试中心建设;在国内首创液浮惯性技术,广泛应用于火箭、飞机、潜艇等,为“两弹一星”作出贡献;参与制订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参与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审查论证把关……陆元九还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编撰成书,出版了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
工作中的陆元九以严谨著称,他常说:“对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2021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即将出征太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曾给陆元九写信:“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今天我们在太空的底气。”而陆老回信说:“航天员在太空干活,令人非常敬佩。”
为奖掖后学捐出毕生积蓄
陆元九一直十分关注中国航天科技队伍的建设。1978年,他被任命为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十三所(以下简称“十三所”)所长,在他的积极申请下,十三所成为恢复高考后航天系统第一批招收研究生的单位之一。如今,十三所研究生班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生60余人。当年陆元九组织编写的教材《惯性器件》,至今仍是十三所广泛使用的重要指导资料。
一生勤俭节约、淡泊名利的陆元九,晚年时带着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捐出了150万元积蓄,设立“陆元九青年创新奖”。这一奖项至今已颁发10届,奖掖青年工作者102人,帮助更多青年成长为优秀的航天人。
天高地迥星河转,此生自是一飞蓬。百岁的传奇人生,似乎长到足以在航天史中镌刻下无数个“第一”,又仿佛短得留有遗憾,没能亲眼见证中国在浩渺星空中走得更远、更远。然而,陆元九点燃的火种已经燎原,薪火相传,必将源源不断。
==============================
陆先生为了培养年轻人的科学作风,传承自己的科学经历,在身体已经不好的情况下,仍坚持到一线跟年轻人交流。80多岁时,他坐着轮椅来到新成立的研究所,自己写稿子,一讲就是一上午,我们都很感动。
——包为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
==============================
陆先生是惯导领域的大专家,和我们差了50多岁,但他从不拿权力来压人。他认为年轻人要勇于挑战权威:“只要是新东西,你们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即使我知道一点也不是权威。”即使对于不全面、不太正确的观点,他也会挖掘闪光点,鼓励我们搞创新。
——王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
虽然我爸爸是个科学家,但他的兴趣很广泛,能够在很多方面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比如他非常喜欢古典音乐,几次搬家一直带着他收藏的胶木唱片。到了晚年行动不便,他也会用大量时间坐在电脑前听音乐。他在运动方面也是一流的,会游泳、爱打篮球,到70多岁还跑步。他用这些爱好缓解了很多工作上的压力。——陆中 陆元九之子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