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之窗
盘中两个带蒂儿的柿子,看看、摸摸,又敲敲,仍不敢相信橙黄色泛着光泽的柿子,是用石蜡做的。笔者在非遗制作活动中,目睹北京民间文艺家贾亦臻老师展示的蜡果柿子,拟物如真。
“柿”与“事”谐音,两个柿子并列寓意“好事成双”“事事平安”,祥瑞之气扑面而来。蜡果制作视频资料中,一件《早贵早富》的蜡果艺术品引人注目。作品是通红的大枣,喜气吉祥溢出屏幕。“枣”谐音“早”,民间有“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即出钱”的俗语,传说大禹的女儿璪(zǎo),用枣这种仙果救助了无数饥民。为区别于璪这个名字,先民创造了“棗(zǎo)”字,璪也因此被民间称为枣神。蜡果作品把远古传说、北京特产和人民富强的时代主题连在一起,赋予其强劲的生命力。
蜡果,一般是用白蜡为原料制作的果实模型,如苹果、梨、西红柿等,还可以制作各种糕点等,用以装饰家居、做美术教具和道具,可与鲜果媲美。
蜡果主要原料——蜡,起源较早,我国先秦和古罗马时期都有类似蜡烛的东西出现。晋朝时期富商石崇与达官贵人王恺斗富,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则用蜡烛当柴烧。从中可知蜡烛在当时是奢侈品,用以彰显门第。
宋朝时期制蜡记载较多。据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载:“以盆桎(zhì捆绑)树,树叶类茱萸叶……至八月中,始录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介绍养殖蜡虫、提取白蜡的方法。“蜡,乃蜜脾底也。”从蜂巢中提取蜂蜡,即黄蜡。“乌桕,实如鸡头,液如猪脂,可压油为烛。”制作乌桕蜡。宋朝制蜡方法成熟,出现很多蜡制品,如蜡兔、蜡鸭子、蜡花和蜡水果等形状的河灯,点燃后放在水中,即“水上漂”,被认为是蜡果的雏形。
清朝末年,北京地区集市上出现蜡果,1919年,“德剑秋”制作的蜡果被评为北京特优商品。蜡果20世纪60年代被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定为传统工艺美术品,出口到海外。但由于市场需求量减少,技艺复杂,蜡果制作方法一度失传。随着国家对文化传承的保护,近几年蜡果被收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蜡果制作主要有制模、配液、浇制、修饰等环节。
制模。分为直接翻制和塑形翻制。直接翻制如瓜果蔬菜,按1∶1制作。塑形翻制如恐龙、软体水母,需放大或缩小。模具用石膏制作,决定蜡果的形状和美观。做水果时,根据其品相、特质选择,如柿子、红枣等。
配液。主要原料除了白蜡,也可用石蜡。通过加热,将蜡块融化成蜡液,加入树脂等用以凝固,加入色料使颜色丰富。蜡液的温度、颜色、黏度的把控,凭借积累的经验和练就的技艺。
浇制。将配制的有热度的蜡液倒入模具中,半小时冷却凝固。此时轻轻转动,使蜡果与模型分离。
修饰。初步成型的蜡果,进行修饰。用颜料上色,如给桃子画嘴,使其色彩鲜艳、逼真;添加部件,如给苹果、柿子上蒂儿。蒂儿可是真的,与蜡果无缝对接,模糊了真假界限。
蜡果,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挑选原料,用手的灵巧定格其特性,用耐心和细心模拟真和美的事物,做出亦真亦假的装饰品,把生活装饰得色彩缤纷、馨香馥郁。
(作者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