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之窗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这是古人咏琴艺道的诗句。中国人常说的琴棋书画,琴指的正是古琴,亦称七弦琴、绿绮、丝桐等,是我国汉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诗经》中有关琴的诗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可见古琴在周朝已盛行。先秦时期,著名的琴家有俞伯牙、师旷、师襄、师涓等。到汉代,古琴已经发展完备,经历代文人的创造,演奏艺术与风格不断完善。汉魏时期,出现司马相如、桓谭、蔡邕(yōnɡ)、嵇康等著名文人琴家。
唐代是古琴记谱、斫(zhuó)制、弹奏发展的重要时期。梁代丘明所传琴曲《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记谱方式为“文字谱”,一个音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非常繁琐。唐代琴家曹柔创制出减字谱,他化繁为简,把表述一个音的那句话,摘出几个重要字的偏旁重新组成一个符号,称为“减字谱”。每个符号表示一个或多个动作,简单明了。减字谱从唐代使用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时期李白、白居易、赵耶利、董庭兰等琴家大放光彩。
宋元时期著名琴家有朱文济、欧阳修、苏轼等。明清时期,琴坛活跃,琴派林立,涌现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等。现存的1600多部琴谱,绝大多数刊印于明清时期。现存最早的完整琴谱《神奇秘谱》,是明太祖之十七子朱权编纂。明末琴家徐青山著有《溪山琴况》,分析了琴乐的二十四况,是古琴音乐美学的重要著作。
古琴造型典雅精致,其形制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以仲尼式最为常见,区别主要是首部、颈部、腰部与尾部的造型不同。古琴由面板和底板黏合而成,中间是空腔。面、底板的厚度分布,材料的选择对声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用老木,讲究轻、松、脆、滑。琴身长一米二左右,常见的是七弦,同时在古琴面板的外侧有十三粒白色小圆点,称为“徽”,是音阶的标志。斫制的基本工序有开琴胚、上漆灰、上弦调音等,对制作者的动手能力和内在修养要求相当高。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演奏,音色富于变化。
考究的制琴工艺,高雅的琴曲,娴熟的弹拨技巧达到完美的和谐,才能演绎出令人如痴如醉的天籁之音。若论“票友”中琴艺卓绝、名气较大者,则非孔子、俞伯牙、司马相如、嵇康莫属了。春秋时期,孔子曾学琴于师襄,酷爱弹琴,即使受困于陈蔡之间时,依然“弦歌不衰”;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亦是广为流传的美谈佳话;西汉的司马相如在富豪卓王孙家即席弹奏琴曲,引起卓王孙之女文君的爱慕,她不顾父母反对,毅然与司马相如私奔;嵇康刑场抚琴,一曲《广陵散》遂成千古绝唱,孤傲中更显魏晋风骨……
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均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受。代表曲目有《梅花三弄》《流水》《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忆故人》等。1977年8月,古琴家管平湖弹奏的古琴曲《流水》(1954年录音)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被制成镀金唱片,由美国的“旅行者号”飞船载入太空,循环播放,在茫茫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艺术的价值得到世界公认。2006年,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悠远的琴音、精妙的技艺、深邃的琴论、动人的故事,依然在诉说着古老而永恒的东方智慧与情怀。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