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当人们经过树下时常会感到有“水”滴下,这可能是遇到了蝉在“撒尿”!蝉竟然会“撒尿”?“蝉尿”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蝉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木质部汁液,俗称“树汁”。幼虫时期,蝉生活在地下,用细长的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根的木质部,吸食里面的汁液。羽化后,蝉虽然已飞出地面,但仍然靠吸食树干或枝条内的木质部汁液维持生存。这些汁液含糖量低、水分高,为了获取足够营养,蝉必须大量摄入这种稀薄的汁液,同时快速排出多余的水分和无用物质,否则可能会被撑死。这种特殊的生存方式,造就了它们“边吃边排”的独特习性。
蝉的“尿液”其实是消化过滤出的多余水分,并非代谢废物。当蝉在树上“尿如雨下”时,只是它们在快速排水。人类尿液是肾脏过滤血液产生的废物,而蝉的“尿液”几乎全是水,通过肛门排出,和人类排尿本质不同。
另外,夏季高温时,空气干燥,植物为了降温,会通过叶片造成蒸腾作用增强,树汁流动加快,这为蝉提供了更充足的树汁。一只成年蝉每天可以吸食相当于自身体重数百倍的树汁,其中大部分要被排出体外。特别在正午时分,当蝉群集体“撒尿”时,树下就会形成独特的“蝉尿如雨”现象。
从成分来看,蝉排出的液体中约95%是水分,其余为微量的无机盐、氨基酸和植物次生代谢物。这种液体呈弱酸性,但浓度极低,对人体健康几乎没有影响。如果不小心被滴到,可能会感到不适或尴尬,用水冲洗即可。
记得儿时暑假,笔者常和小伙伴一起爬树捉知了。最常见的知了有蒙古寒蝉、黑蚱蝉。蒙古寒蝉喜欢停在较低的树枝上,容易捕捉;黑蚱蝉则喜欢高枝,需要爬树才能抓到。但无论哪种蝉,捕捉都不容易——刚想用双手合拢,“吱”一声蝉就飞走了,还不忘留下一泡“蝉尿”。后来笔者才知道,这是蝉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受到惊吓时快速排出体内水分,既能减轻体重便于飞行逃跑,又能给捕食者制造干扰。
如今,随着城市绿地增加、植物多样性的丰富,蝉栖息环境改善,数量也越来越多。当网友们调侃“蝉尿弹幕”“蝉给我洗头”时,其实也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亲近。蝉鸣是夏天的标志性声音,“蝉尿”则是这个季节独特的自然现象。与其惊讶,不如把这当成一场“夏天的自然剧场”,听蝉鸣、避树下,也是一种乐趣。
(作者系上海辰山植物园高级工程师)
==============================
延伸阅读
今年,蝉为何这么多
蝉存在“大小年”现象,受非生物与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蝉卵在秋冬季孵化落入土壤时,环境条件会干扰其发育。今年恰逢蝉的“大年”,不同生长周期的蝉类同期羽化,导致数量显著增加。这一现象与高温无直接关联,我国每年均有蝉出现,仅种群数量存在波动,类似情况在往年也有发生。
为何有些地方蝉的滴液量多?这与蝉的种类有关。网友拍摄的“蝉尿如雨”视频中的蝉是黑蚱蝉,体型较大且喜集群,一棵树上常会聚集大量个体,导致滴液密集喷射。尤其是在蝉受惊时,滴液会以较高压力排出。
今年蝉鸣较往年更为明显,原因也与遇上“大年”有关,这是雄虫在成熟阶段的求偶行为,与城市照明或绿化无关。需要说明的是,蝉的成虫寿命很短,通常只有几周至一个月,鸣叫期较短,公众无须过度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