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壳可能是“隐形毒源”

□ 科普时报记者 陈 杰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8-01 09:43

“手机壳选不对,等于手抓毒源”“手机壳需要达到食品级”……近日,“建议定期更换手机壳”话题引发热议。

前不久,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随机抽取的20款手机壳监测,发现部分低价手机壳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上限30倍。铅含量超标,不仅对人体细胞有害,还可能损坏骨骼,引发肾衰竭。

手机壳为何成为“健康隐形杀手”

按照现行规定,手机壳属于“一般工业产品”,无须强制认证,仅需符合2019年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发布并实施的团体标准T/CA105—2019《手机壳套通用技术要求》。

“手机壳散发出浓烈的塑料味,往往是有害物质超标的信号。”天津大学研究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陈亚楠介绍说,手机壳行业准入门槛低,一些商家为压缩成本会采用医疗废料、电子垃圾等回收塑料,经过简单处理后注塑而成的手机壳,通常含有塑化剂、多环芳烃、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其中,塑化剂可经皮肤、呼吸进入人体,长期接触或致儿童发育异常、成人疾病风险增加;多环芳烃强致癌,易在人体蓄积。

此外,在生产过程中,还有一些商家会使用廉价染色剂,致使手机壳重金属超标;工业胶水的使用,则会让手机壳甲醛、苯系物超标,有慢性中毒风险。人们日常“机不离手”,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健康。

如何正确选择手机壳

“这需多方面考量。”陈亚楠强调,优先选购液态硅胶或热塑性聚氨酯橡胶(TPU)手机壳,这两种材料通常无异味,捏起来质地柔软且有韧性。如果手机壳有刺鼻异味、手感黏腻、容易掉色,并且边缘毛刺过多、按键卡顿等情况,大概率属于劣质手机壳,不宜购买。

此外,产品执行标准也很关键,优先选择有3C认证、执行国标《手机壳套通用技术要求》的产品,安全性有保障。正规手机壳通常会在包装上注明材质,如食品级硅胶等。而那些外观花哨、毛茸茸的便宜手机壳,往往藏有健康隐患。

陈亚楠建议,新手机壳使用前,可用清水冲洗并通风放置一周,能降低有害物质影响。当然,正规合格的手机壳使用久了,也可能会因为磨损、老化等原因导致有害物质释放。因此,定期更换手机壳很有必要。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