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果肉上的“神秘黄渍”能吃吗

□ 顾卓雅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8-01 09:48

眼下正值山竹上市季节,价格不菲的山竹买回家就像“开盲盒”,有时会发现果肉上有“神秘黄渍”。这些“神秘黄渍”究竟是什么?能否食用?如何挑选优质山竹?

黄渍是天然分泌树脂,少量可食用

山竹被誉为“果中皇后”,拥有紫色外皮和白嫩果肉。吃起来肉嫩汁多,酸酸甜甜,还带有果香和花香。

山竹也称倒捻子、凤果、莽吉柿。它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水果,主要分布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目前,在我国海南、台湾、福建、广东和云南等地也有种植。

山竹虽产于南方,但现在全国各地商超都有售卖。很多消费者都喜爱它甜软多汁的口感,但买回家有时会发现果肉上有“神秘黄渍”。这些“神秘黄渍”其实是山竹果皮中的天然分泌的树脂,也被称为“黄胶”。在果实运输或采摘过程中受到挤压或损伤时,树脂会渗入果肉中导致染色。储存温度不当、成熟度不足也可能导致这一现象。虽然少量黄斑一般无毒,可以食用,但它也意味着果实曾受损,果肉结构可能已发生变化,更容易变质。若黄渍面积较大,果肉变硬、有异味,建议不要食用,以免引起胃肠不适。

挑选优质山竹要“三看一按一闻”

挑选山竹还有一个简单的口诀:三看、一按、一闻。

其中“三看”,第一看颜色,优质山竹的果皮应呈紫红色,略带弹性。第二看果底的“花瓣”数量——通常对应果肉的数量,一般5瓣到7瓣最佳,瓣数越多,果肉带核的概率越低且口感好。第三看果蒂,新鲜的果蒂呈绿色且紧实,如果已经枯黄脱落,可能存放时间较长。

“一按”,是用手轻轻按压果皮,应该有微微的弹性;如果按起来硬得像石头,说明已经老化不宜食用了。

“一闻”是靠近嗅一嗅,如果带有异味,也要提高警惕。

掌握这些小技巧,吃山竹就不再是“开盲盒”。

(作者系复旦大学博士、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

延伸阅读

山竹一定要冷藏保存

山竹属于热带水果,买回来后建议低温贮藏。这是因为低温能延缓山竹果壳木质化和果肉褐变,减少营养流失。研究发现,4℃低温冷藏能延缓山竹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的下降,并降低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积累,从而保持新鲜口感。建议一周内食用完,否则果肉会逐渐变黄变硬,影响品质。

MDA是植物衰老过程中膜脂过氧化作用最重要的产物之一,它的产生能加剧细胞膜的损伤,MDA的积累对果蔬细胞质膜和细胞器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需要提醒的是,山竹含糖量较高,食用后应及时漱口或使用牙线清洁,避免糖分残留滋生细菌,引发龋齿等口腔问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