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数学家”的故乡建一座纪念馆

□ 王志芳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8-08 09:51

在华罗庚的家乡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一座庄严肃穆的华罗庚纪念馆巍然矗立,其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馆内大厅中央处,华罗庚的青铜塑像身姿挺拔、凝视远方,其背后安置着华罗庚夫妇的骨灰。

“家国情怀、甘为人梯、勇攀高峰、自强不息”16个字凝练出华罗庚以报国赤诚深耕科学沃土、以数学突破引领理论前沿、以科普实践架起学术与民生桥梁的一生。

一封载入史册的公开信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短短数字,蕴含着华罗庚对祖国最深的眷恋。步入展厅,参观者们总会被那封2000多字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所吸引。作为华罗庚图文资料最完备的纪念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实物、手稿、信件等资料,结合场馆精心设计的参观时间轴,共同勾勒出他极不平凡、坎坷励志的成长历程。

因家境贫寒,15岁的华罗庚被迫退学,但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仅凭初中文凭便踏上了自学数学之路。1930年,年仅20岁的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成名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显露数学锋芒,并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关注。1931年,华罗庚被破格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1936年,远赴剑桥深造期间,他摒弃对学历的追求,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之中,之后便创造性地提出“华氏定理”。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数学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天梯”“新的数学方法与观念,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馆内墙上的这些智慧格言,道出了华罗庚成功的秘诀。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善于积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才能在数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第一时间选择回国。1950年,他在从美国归国途中挥就《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以“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号召海外学子归国建立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基础。这封载入史册的公开信不仅是他放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职位的坚定宣言,更成为新中国科学人才回归祖国的强劲号角。

纪念馆中另一份珍贵书信资料,便是毛泽东主席写给华罗庚的两封复信。1964和1965年,华罗庚曾两次以书信方式与毛泽东主席交流科普工作。1964年3月18日,毛主席在第一封复信中赞曰:“壮志凌云,可喜可贺”。次年7月21日,毛主席再次复信褒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这两封珍贵的书信,不仅见证了毛主席对华罗庚的关心与厚爱,更体现了主席对普及应用数学方法的殷切勉励。

将“双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

20世纪60年代,面对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华罗庚致力于普及能够改进生产管理和生产工艺的“统筹法”与“优选法”(以下简称“双法”)。为了让更多人掌握“双法”,他把深奥的数学原理,写成了几乎全是大白话的2本小册子:《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与《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并带头走出研究所,“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将“双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受到各界热烈欢迎。

冷硬铸铁工作辊(ɡǔn)加工效率提升32倍,四川省推广“双法”5个月增产节约两亿多元……展柜中陈列的多份“双法”推广简报,生动地记录了这项创新成果在多个领域的成功应用。这些数据背后,是华罗庚与“双法”小分队深入工厂矿山、田间地头的坚实足迹。

1964-1985年的20余年间,华罗庚的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使“双法”广泛应用于化工、钢铁、电子、邮电、纺织等多个工业领域,解决了生产一线的诸多难题。改革开放后,他更是将“双法”经验推向国际舞台,围绕“向谁普及、用什么技术、如何普及”的三原则,向欧美国家分享中国智慧,促进了我国与国际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底子薄、基础差,要提倡多干实事、有益之事,少说空话、大话。”作为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等领域的开拓者,华罗庚的“华氏定理”与“华-王方法”被载入国际数学史册。他的一生数学成就斐然,国际数学界称之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但他还是更中意人民群众叫他“人民数学家”。

如今,当我们驻足华罗庚纪念馆,再次品读那些珍贵文献与智慧格言,依然能感受到这位躬身践行以报效国家为己任、以服务人民为荣光的科学家,身上所蕴含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

打卡小贴士

华罗庚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沿河东路36号,每周一闭馆,参观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1∶00,14∶00-17∶00。需提前3天预约,预约电话:0519-82883684。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