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时光
晚上10时,我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直接走向女儿米豆的卧室,想悄悄看一眼熟睡的女儿。没想到,我一打开卧室门,她居然一下坐了起来,揉着眼睛问我:“妈妈,你怎么两天都没回家了?”
“妈妈这两天在野外调查,前几天北京下了特别大的雨,你也知道每年这时候妈妈都很忙。但妈妈一直很想你。”我只好坐下来,安抚一下她的情绪。
“但只是下了一场大雨而已,为什么新闻里说北京的北部山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啊?”米豆疑惑地问。
“对呀,这场降雨城里的表现的确只是一次普通的大暴雨,但北部山区的降雨达到典型的极端降雨量,加上特殊地形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这次灾害。”我认真地解释着。
听我的口气挺严肃,米豆也坐直了,还顺手打开了台灯,“那您具体说说,城区和山区有什么区别呢?”看来孩子准备要长谈了,我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答道:“首先,降雨量有一定差别,城区的降雨量小于山区,这是本次降雨期间城区安全的首要条件。如果极端降雨量发生在城区,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灾害。就像是2021年7月20日郑州的那次特大暴雨,单小时最大降雨量达到了201.9毫米,这样的降雨量一旦发生在任何城区,排水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降水的速度,都会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
“其次,是由于山区特殊地形的原因。山区地形高低差异明显,降雨期间,广阔的高山区域聚集的降雨量迅速地汇集成洪流,裹挟着所经之地冲下来的树木、山石、泥沙,对山脚下的低洼地带形成巨大的冲击力。而这些低洼地带,往往是山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就导致了灾害的发生。”我继续解释着。
“我明白了,极端降雨一旦发生,无论在城里还是山区,灾害是无可避免的。但是有没有什么办法减少损失呢?”米豆开始打破砂锅问到底了。
“当然有啊,相关部门在雨前开展了大量工作,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发布预警信息,转移危险范围内的人员,每次极端降雨发生的一段时间内,数以万计的负责城市防灾减灾的工作人员都加班加点工作,争取把损失减少到最低。”我轻轻抚摸着米豆的小脑袋,缓缓地向她介绍。
“我知道,您也是其中一员。雨前、雨中、雨后,你们都连轴转。妈妈辛苦了。”米豆把身体靠过来,继续问,“如果还有极端降雨,我和爸爸在家能做点什么吗?怎么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呢?回头我也告诉同学们。”
我略一思索,开启科普模式:“其实也不难,当接收到相关部门发布的橙色以及红色预警信息,包括暴雨、防汛、突发地质灾害等相关预警信息,你们要高度重视,该居家的居家,该转移的转移,要保证自己不处于灾害威胁的区域范围。尤其现在暑假期间,你和小伙伴们相约到山区旅游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山区的降雨信息,如果收到相关信息,就要及时和家长沟通终止旅行计划,切记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进山。否则的话,一旦进山,遭遇了极端降雨,作为游客不熟悉当地地形,势必陷于水深火热的困境之中。”
米豆点点头,接着问:“那如果我们不外出呢,在家里有没有可以预先做的事情呢?”
“有啊,一旦灾害发生,断水、断电、断气、断通讯,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为了确保自己在灾害发生期间,生命不受到威胁,家里要常备一些物资。第一,要准备一定量的食用水,保障正常饮水需求;第二,要准备一定量的速食食品,类似于自热米饭,方便面等食品,保障饮食需求;第三,要准备一定量的可移动贮备电源,保障手机能及时充电,满足通讯需求;第四,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准备一部具有卫星通信功能的手机,因为一旦灾害发生,其他通讯信号会中断,但是卫星通信是有保障的,这样就能及时向外发布求救信息,以便及时获救。”
“妈妈,您说的这些太实用了,我明天就和爸爸准备东西,以备不时之需。”拥抱了一下小米豆,看她乖乖躺下了,我为她关灯、关门,就来到电脑前,开始整理野外调查的数据。
(作者系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