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孩、子、童、娃,有啥区别

□ 李 英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8-08 09:52

7月28日,国家公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很快,“3周岁以下婴幼儿每孩每年补贴3600元”话题登上热搜。“婴幼儿”“孩”,这一句热搜就包括了好几个与儿童有关的字,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咱们先说“儿”。我们常用的“儿”是“兒”的简化字,往前追溯,其甲骨文字形是一个大脑袋、小身体的宝宝。我们知道,通常宝宝的脑袋特别大,腿却特别短,方便在妈妈肚子里蜷缩起来。细看发现,“兒”的甲骨文头上并不是个圆球,而是没有合缝,这一点我们就更佩服古人的观察力了:宝宝的头盖骨确实没有合缝,而是留着一块缝隙,这个缝隙叫“囟(xìn)门”,软软的。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囟门才会慢慢合拢,形成完整的头盖骨。“儿”的本义就是小宝宝,后来特指男孩儿。

那“幼儿”这个“幼”,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会意字,左边的“幺”甲骨文字形像是一束细丝,表示微小;右边则是“力”,表示力气。合起来就是弱小无力。初生的幼儿就是弱小无力的呀。他需要大人去爱护,由此引申为爱护,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其中,第一个“幼”字就表示爱护、呵护,后两个“幼”字则表示小孩儿。

那“婴幼儿”这个“婴”,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一看它的字形,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它是一个女孩子,脖子上戴着串起来的贝壳,也就是原始的项链。引申为初生的女孩,“男曰儿,女曰婴”,意思就是刚生下来的男孩儿叫“儿”,刚生下来的女孩儿叫“婴”。后来泛指初生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可以叫“婴”了。

刚出生的小宝宝,腿很短,当被襁褓包裹起来时,他圆圆的脑袋露在外面,两条胳膊也在外面挥舞,身体和小短腿被捆起来了,这个样子其实就是甲骨文的“子”了。

“子”的本义是婴儿,引申为儿女、孩子。它也可以特指儿子,比如“子承父业”就是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也可以特指女儿,比如“之子于归”就是这位女孩儿要出嫁了。它后来还泛指人,比如“游子”。

给“子”加上一个“亥”,就成了“孩”。在这里,“子”表示婴儿,“亥”代表读音,也表示咳咳笑。“孩”的本义是婴儿的笑声。后来才引申为幼儿,现在也指子女、青少年。宝宝刚出生,只会出声地哭,不会出声地笑。大概4个月时,有些活泼的孩子就会咳咳笑了。刚出生的宝宝脖子也特别软,脑袋又特别大,所以需要横着抱他,稍微托着脖子。等孩子更大一些,就可以提起来抱着了。所以“孩提”这个词一开始指的是2-3岁的宝宝,又能出声笑,又能提起来抱着。后来,才开始拓展到更大一些的幼儿。

我们也经常说“儿童”,这个“童”又是什么意思呢?它的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人,头上有一个三角形符号。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一个男奴,因为有罪,所以被削去头发,成了奴仆。后来引申为未成年的奴仆,比如“书童”。进而引申为未成年人,比如“儿童”“牧童”。

还有个“娃”,我们也经常用它来指小孩子。它是个形声字,左边的“女”表示和女子有关,右边的“圭”代表读音,只不过现在读起来不像了。“娃”表示貌美、美女,比如“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吴娃”对“越艳”,分别指吴国与越国的美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美女西施兴建了“馆娃宫”,这个“娃”就是美女的意思。后来,“娃”的语义逐渐扩展,衍生出了“孩童”的意思。现在,大家很喜欢“娃”字,显得特别亲切,比如“男娃”“女娃”“养娃”。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