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的中国硝烟遍地,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有一群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守护民族的“希望线”和“生存线”。本期特选两本讲述抗战时期科学力量的图书,带读者一起见证信仰的光芒。
==============================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大地烽火连天。当北平沦陷、南京失守、武汉告急,当千万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有一群科学家选择了一条十分艰难的路。
罗沛霖、钱志道等在物质匮乏的边区奇迹般地建起通信工厂、化学实验室,支撑起抗战的军事命脉;龚继成、茅以升等主持大型工程,在炮火中开路架桥,保障着维系国家生存的战略运输线;颜福庆、林可胜等医者仁心,穿梭在战地救护前线,守护战士与民众的生命;还有竺可桢、李四光等坚守三尺讲台,在流亡与迁徙中守护教育火种……这样一批“科学群星”,凭借着“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闪耀”在战场、城市、乡野、简陋的工厂、迁徙的课堂,无论身处何地,面临何种险境,从未退缩。
这些人物故事背后,是比“科学探索”更沉重的命题——当一个民族的生存根基被战火摧毁,科学该如何自处?抗战时期的科学家有自己的答案:他们将实验室搬进防空洞,把论文写在焦土上,用科学的力量守护民族的“生存线”与“希望线”。他们的选择让“科学家精神”有了最朴素,也是最震撼的底色。
作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者,我和团队始终在思考:科学知识与大众传播该如何连接?我们今天了解科学,不能仅限于看成果、记公式,更要追问“何为科学”“科学家如何工作”“他们为何选择这条路”。
《科学群星闪耀时:抗战烽火中的科学家故事》(以下简称《科学群星闪耀时》)正是这种思考的实践——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希望通过真实的故事,带领青少年朋友重返历史现场,触摸“科学救国”的温度,传承战火中铸就的科学家精神。
讲好这段历史,需要“钻进去”的严谨,更需要“跳出来”的共情。《科学群星闪耀时》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深深扎根“抗战”这一具体现场,用细节还原真实,用真实唤醒共鸣。书中三十多位在抗战时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代表,涉及地质、光学、无线电、化工、医学、农学、工程等多个领域。我们根据学科类别将这套书分为三册,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挖掘史料、查阅档案、报刊,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撰写每一个故事。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批科学家的群像,作者团队与编辑团队就每个单元的科学家故事,在内容体例上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配备“科学家档案”,简明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与贡献;正文部分详细讲述科学家的成长求学历程、抗战时期的工作实践与其后来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影响;正文后设“科学家剪报”栏目,用小词条的形式展示与科学家相关的趣闻、事迹或科普内容,增强趣味性与亲和力;最后附上“抗战时间轴”,梳理1931年-1945年与该科学家相关的重要事件,帮助读者建立历史坐标。
同时,这套书也强调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力求通过照片、实物、文献等图像素材,让历史“可感、可视、可信”。在写作风格上,我们要求语言简洁、生动,贴近青少年的阅读习惯。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阅读这一篇篇故事,回望那段在烽火中求生的岁月,相信读者会理解:这些故事不仅是科学家的个人传记,也是一段段与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紧密交织的时代剪影。这些故事汇集到一起,以“小历史”照见“大历史”的滚滚洪流。
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来说,这些故事的意义远不止“感动”。身处当代的青少年,习惯了科技改变生活的便利,却未必理解“科技为何而来”,他们崇尚“天才少年”的光环,却未必懂得“天才”背后的时代重压。而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恰恰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科学最原始的模样:科学从不是象牙塔里的独白,而是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对话;科学家的使命,从来不是为自己争荣誉,而是为民族争未来。
“民族脊梁”,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壮举,而是一群普通人用知识与信念筑起的堤坝。“科学家精神”,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品质”,而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选择,是在困境中依然相信知识力量的勇气,是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坚持。
《科学群星闪耀时》不是一套“英雄史诗”,而是一部“精神启示录”。让历史的镜头穿过硝烟与战场,生动聚焦“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当我们用真实的细节、真诚的叙事讲述历史时,科学家的精神就会像种子一样,在青少年读者的心里生根发芽。而这种精神,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过时,反而会在新的挑战中愈发珍贵。
我们祝愿,这套书能成为一把钥匙,打开青少年朋友与历史对话的大门。我们希望这本书中的科学星光,照亮青年一代心中的理想之光,在新时代的赛道上,以科学之力,续写属于这一代人的“群星闪耀时”。
(作者系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