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京味儿
赵堂子胡同坐落于北京东城区建国门街道,长700多米,自西向东连接东单北大街与朝阳门南小街,是一条有近800年历史的古老胡同。而胡同里最具历史价值的当属3号院——朱启钤(qián)故居暨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誉为“中国古建研究的摇篮”。
中国营造学社(以下简称营造学社)创立于1930年3月,1945年停止活动,是中国首个系统性研究及保护传统建筑的学术团体。营造学社开创文献考据与田野测绘结合之范式,建立了古建测绘科学体系,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全国古建保护作出了赫赫功绩,成就了梁思成等建筑科学的一代宗师和巨匠,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根基。
破译“天书”:朱启钤创建营造学社
朱启钤(1872年-1964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实业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曾在清末及北洋政府担任要职,退出政界后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朱启钤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朱启钤在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期间,心系北京城的传统古建,曾主持过北京正阳门改造、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创建等工程,深感传统建筑技艺濒临失传。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缘起》中痛陈:“自欧风东渐,国人唯新是求,固有建筑技艺行将湮灭”。1929年,已退出政坛的朱启钤发现一本宋代建筑家李诫写的《营造法式》,其中许多建筑名词生僻难懂。朱启钤为了破译这本“天书”,开办了关于营造法式的系列主题讲座,由于参与者越来越多,渐成学术团体雏形。1930年3月,朱启钤发起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并担任社长。
营造学社成立初期,社址暂设于北总布胡同西侧宝珠子胡同7号的朱启钤私宅,未挂牌,仅三张书桌,三名学者,以文献校勘为主。不久,朱启钤得到少量赞助,遂租下中山公园所管辖的天安门内西朝房(原清代鸿胪寺旧址)作为办公地点,在红墙黄瓦下系统研究《营造法式》。随着研究的深入,狭小的朝房已难以容不断增多的测绘仪器与古籍,为了让营造学社有一个稳定、合格的办公地,1932年,朱启钤将营造学社迁至自家购置的赵堂子胡同3号院。这是一座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四进四合院,由朱启钤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亲自设计、督造。院落改建完工后,朱启钤携家人移到后院,腾出前边院子作为学社办公场所,直至1937年北平沦陷后,营造学社才被迫离开这里南迁。
胡同小院:孕育古建研究“黄金五年”
1932年-1937年,营造学社在赵堂子3号院创造出古建研究的辉煌业绩,迎来学社爆发式成长的第一个黄金期。
1932年,营造学社聘请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分任法式组和文献组主任,汇聚了20余名当时中国顶尖的建筑学者、匠人。5年间,学社成员踏遍15个省份、220余县,发现应县木塔、佛光寺等遗珍;调查古建筑2783处,精密测绘了206组重要古建筑遗构,绘制测稿1898张;并主持北平13座城楼、曲阜孔庙的修复计划。1933年日军进犯华北,朱启钤预见古建危局,组织学社对故宫展开史上首次系统性测绘。梁思成率队悬绳丈量太和殿藻井,攀檐拍摄斗拱细部,历时四年完成太和殿、中和殿等关键建筑测绘,留下189张测稿与数百张照片,为后世修复故宫殿堂奠定科学基础。营造学社创立《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对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古建筑等的调研成果,引发国际学界关注,制定古建保护首部法规《胜迹保管规条》,第一次提出古建“修旧如旧”理念。
1937年,日寇的侵略战火燃烧到京城,营造学社被迫南迁四川李庄,而赵堂子胡同3号院孕育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在营造学社存续期间,梁思成完成首部《中国建筑史》,罗哲文以学社所授测绘法丈量敦煌石窟,王世襄整理出版了《清代匠作则例》……营造学社的学术血脉延伸至抗战期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清华建筑系,孕育出一代古建研究的大家和专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赵堂子胡同3号院成为民居,1984年被东城区政府挂牌“朱启钤故居”,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门前的文保标牌与遗存的石鼓,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一胡同深处院落昔日的辉煌。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