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创手记
相较于学术图书,科普图书在内容策划、封面设计、版式设计、装帧设计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对科普出版来说,原稿往往只是“原料食材”,想要烹制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考验着出版者这个“大厨”对“食客”口味的精准了解和炉火纯青的技艺。
“青少年太空探索科普丛书(第3辑)”(以下简称“第3辑丛书”)是知识产权出版社自主策划、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普丛书,共10个分册,获得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入选科技部2024年“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作品”。
心中有丘壑,下笔绘星河
在最初的调研中,我们普遍感觉到,读者对优秀科普图书的需求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小新近”,即以小的故事为切入点,采用新的讲述语言,讲述离大家很近的故事。
第3辑丛书在设计时借鉴了多种艺术类的精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电影《流浪地球》、舞蹈《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都为这套丛书的设计提供了灵感。比如,电影《流浪地球》中导演设计的彩蛋,为本套丛书以摩斯密码的形式设计互动彩蛋提供了范本。
在第3辑丛书的创意设计中,我们重点处理了以下几个辩证关系的统一,如现象和本质、创意和技术、元素与意境等,目的都是为实现浪漫、自由、简约、生动的效果。
灵感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国际上看,凡是大型航天项目都会配套专门的科普宣传。卡西尼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制作了一组将土星形象与西方传统节日(如万圣节、情人节)相结合的宣传海报,形式新颖。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第3辑丛书在策划之初,就主动承担起宣传国家航天事业成就、提高科普有效供给的使命。
第3辑丛书聚焦我国的嫦娥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太阳探测等重大航天工程。我们以飞天梦为出发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做了大量创造性尝试。比如在设计插图时,让神话中天宫里的老神仙和现代“天宫”空间站中的航天员,做比心合影的互动;仿照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画出月球上的广寒宫。
交叉学科助力科普知识“活起来”
2022年,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进行了两次电视直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出版人,我们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于是在第3辑丛书中策划一本《探秘天宫课堂》的想法被提上议程。
组稿时,我们坚持以实为要,聚焦课堂本身,将实验进行分类,提炼出微重力、运动、密度、水分子张力和光学这五个方向的内容,根据中学教材大纲,对每一领域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凸显“天宫课堂”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们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挖掘到大量反映古人对物理知识认识的内容,如《墨经》中关于“力,行之因此奋也”的记载等。我们将这些内容在每一章的开头以“古代伟人之光”的形式做了重点展示。为了呼应,在每章末尾增加了“名人智慧之光”环节,介绍钱学森、郭永怀、杨利伟、黄伟芬等科学家、航天员、航天工作者的事迹。
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相统一
图书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我们为第3辑丛书设计了4个拉页,分别为《中国探月的前世今生》《天上宫阙建成记》《走进二十四节气》《满船清梦压星河》。这几个主题的选择既与对应图书的内容相契合,也充分展现出古人心目中的“日月星辰”。
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张超大的思维导图《航天梦·中国梦》(宽70厘米,高100厘米),并为这幅思维导图单独申请了书号。《青少年太空探索科普丛书》这个IP至今已经出版了3辑共30册。思维导图的设计初衷是将这30册书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相关的天文、航天、物理知识。
打造科普出版品牌,重要的是图书风格的塑造。一本优秀的科普图书,需要用巧妙的创意吸引读者,用好的叙事框架讲述故事,既要回应国家社会发展关切,又要满足不同读者的内在需求。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从青少年需求出发、凝聚诸多创意的诚意之作,能飞向全国更多读者的书桌,飞进更多读者的心中。
(作者系知识产权出版社“来出书”融合出版平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