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之窗
“风马牛不相及”,指事物之间毫不相干,而“风”与“扇车”可相及,是古代一种传统农具——扇车。
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或气流)的机械,用于分离谷物中的皮壳、灰糠、瘪粒、秸秆屑等杂质。在现代农业机械普及之前,它是农村最先进的农具。它的出现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清除谷物,原始劳作只借助风的力量,如谚语所言:“风中扬谷,秕(bǐ)者登先。”指趁刮风时人们扬谷,腹中空空的秕子被扬到前面,颗粒饱满的稻谷沉到后面。而高效的扇车是怎样发明的?
民间有以下三种说法——
神话传说。农民把收割的谷物运回家里,先在石碾上压碎,依赖秋风,端起簸箕簸,去除皮壳。神仙看到他们十分忙碌却效率低,便托梦给农民,指导利用风力和简单的机械结构,制造出能快速分离谷物和杂质的工具。农民醒后清晰地记得神仙的话,按照梦中的启示几经研制,发明了风扇车。笼罩神秘色彩的传说,道出了灵感和观察的转化。
鲁班发明。鲁班是我国古代杰出发明家,民间流传他发明创造的诸多故事,扇车也是这样。相传鲁班看到农民扬谷时非常辛苦,而且受天气影响很大。他利用机械原理和制造技术,发明了最初的风扇车。鲁班是工匠祖师,这个传说饱含着人们对他的钦敬。
集体智慧。传说扇车是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积极创新的结果。扇子能扇风,也能扇去谷物中的麸皮。用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后来,由扇子改为转动扇叶,产生强大而持续的风力,再改进扇叶形状、数量、转动的方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扇车。这种传说喻示着生活就是课堂,智慧从劳动中迸发,从而激发创造创新的潜力,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集体发明扇车的说法更为确切。扇车发明于汉代,是在西汉时长安机械师丁缓发明“七轮扇”的基础上研制的。汉代史游《急就篇》中有“碓石岂扇颓舂(chōnɡ)簸扬”的记载,此处的“扇”即“扇车”。这句写石磨把谷类碾碎,扇车再给分离米粒和皮壳的过程。北宋官修兵书《武经总要前集》中绘有一个以轴上曲柄转动的扇车;元代王祯《农书》所绘的扇车,都是开放式扇车。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绘有闭合式的扇车,是宋元木扇车的进一步发展。
鲁迅《阿Q正传》中写阿Q“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舂米过后,就需要使用扇车去皮。
扇车,一米左右高的车形,由车架、风箱、叶轮、入料斗、出料口和调节门等部分组成。顶部是梯形入料斗;中间圆形风箱“肚子”里安装叶轮,旁边是摇柄。下面有两个漏斗形的出料口,大的是出粮口,小的出细米、瘪粒。调节门能调整气流的大小和方向,根据谷物大小、比重,进行调节。尾部口出谷壳。使用扇车时,摇动摇柄,带动风起形成强气流,谷物从入料斗滚落下去。流动的风穿过纷纷坠落的谷物,把草屑、杂屑从出风口飘出去。饱满的谷粒从出粮口流下来,落到笸箩或袋子里。
全国各地的扇车不尽相同,在村史馆、农业博物馆、民俗展览中都能看见扇车,作为文物展示。2019年12月,作为传统手工技艺,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传统风车(扇车)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一架扇车,从两千多年前的农耕社会走来。在岁月长廊里,在田间场院中,勤劳的农民摇动着它,沉甸甸的谷穗流淌出黄澄澄、白花花的粮食,目睹汗水浸润的收获。扇车转动发出的“嗡嗡”声,融入到欢快的丰收曲中。
(作者系北京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