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大阅兵!

□ 李 英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8-29 10:04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我国将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盛大阅兵式。那么,“阅兵”二字从何而来呢?咱们不妨追本溯源,探究一番。

“阅”由“门”和“兑”组成,是一个形声字。“门”是意义符号,在这里表示门里、室内;“兑”是声音符号,在这里代表读音。“阅”的本义是在室内考察、计算事物。《说文解字》:“阅,具数于门中也。”可以想象这个画面:主事之人,对着账目,盘点家里的财产,核对珍贵物品的数量,计算收入和支出情况。“阅”后来泛指察看、视察,比如“检阅”。仔细想来,阅兵和盘点家产的感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只不过盘点的不是全部财产,而是军事力量。

在室内盘点事物时,速度是比较快的,所以“阅兵”也是快速亮个相。我们翻书时也类似,因此“阅”又引申为快速地披览书籍、文件等,比如“翻阅”“批阅”“阅卷”。“阅”和“读”经常并用,意思稍微有点区别:“阅”侧重于通过快速浏览获取关键信息;“读”侧重于深度理解其中的逻辑、情感、语言等。

再来分析一下“兵”字。它的上面是“斤”,“斤”的甲骨文就像一把斧子,是砍伐树木的工具。如果给“斤”加上“父”,就会变成“斧”字。有个成语是“运斤成风”,说的是楚国一个工匠能够挥动斧子,带起呼呼的风,一下子把朋友鼻尖上沾着的一层薄薄的白粉削掉,而丝毫不会损伤朋友的鼻子。后来人们就用“运斤成风”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有“斤”作为意义符号的字,一般和斧子有关。比如“析”由“木”和“斤”组成,表示用斧子劈开大树或木头,这样就能看到里面的结构了,“分析”“解析”“剖析”都是从这里来的。“折”“斩”“断”等字,起源也都和斧子有关。

“兵”字也不例外,下面是两只手,也就是“廾(ɡǒnɡ)”。《说文解字》:“兵,械也。从廾持斤。”也就是双手持斧。它的本义是武器,比如“兵器”“兵工厂”“短兵相接”。谁拿着武器呢?自然是战士了,“兵”由此引申为战士、军队,比如“老兵”“兵临城下”。从“兵”字的意义来说,“阅兵”肯定要展示武器装备;还必须展示士兵的风采,海、陆、空三军军容严整,斗志昂扬!

“兵”也引申为军事、战争,比如“纸上谈兵”。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强调了军事的重要地位,军事力量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死。

有几个字的意思经常让人傻傻分不清,比如士、兵、卒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军事实力和这个国家有多少辆战车有密切关系。“士”乘坐战车,手持大斧子,守护在将帅身边,如今在中国象棋里还能看到这种配置。战车数量有限,不可能所有士兵都在车上,大多数只能在车下徒步行走,这些步兵就是“卒”,地位相对低下。《吕氏春秋》:“在车曰士,步曰卒”,就强调了“士”和“卒”的区别。

那“兵”呢?前面说了,它本来指的是兵器,后来引申为士兵,范围相对较广,涵盖不同的兵种和职位。清朝时,“兵”特指八旗兵、绿营兵等正规军;“卒”则负责地方治安,承担衙署守卫、监狱管理等非战斗任务,地位比“兵”要低一些。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大型祭祀仪式,“戎”则指国家的军事行动。在古人看来,这两件事是真正的“国家大事”。而“阅兵”这种具有仪式感的展示军事力量的活动,很早就出现了。

据学者考证,早在夏朝建立之前,我国就出现了阅兵的雏形:大禹召集众多部落首领于涂山会盟,士兵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以舞会友”。周武王讨伐纣王之前,曾经两次集结和检阅军队:公元前1048年观兵盟津,八百诸侯自发前来会盟;公元前1046年再次于盟津会盟,举行了大型阅兵和誓师仪式。

南京的玄武湖曾经是古代著名的水上阅兵场,相传三国名将周瑜曾经在这里训练和检阅水军。而著名的岳阳楼,前身便是三国时期鲁肃的阅兵楼。唐代诗人卢纶在诗里写道:“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máo)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这不就是阅兵的壮观场景嘛。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才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

今天的我们,正如同受阅士兵一般,昂首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之上。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