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死回生”的活化石鱼

□ 尹传红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9-05 10:24

“鱼类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生命体。”英国海洋生物学家海伦·斯凯尔斯这样断言。她给出的理由如下:它们主宰着地表70%以上的海洋和淡水水域。海洋的平均深度接近4千米,如此一来,鱼类几乎拥有地球上90%~99%的可用生存空间,从而形成了一个物种繁多、竞争不断的生物圈。

倘若追溯到4亿年前的泥盆纪,我们还能在那时的海洋中,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鱼类。此时,史诗般的演化实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通常被称为“鱼类时代”。而在晚泥盆世杂草丛生的池塘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一些有颌的硬骨鱼类分化成辐鳍鱼和肉鳍鱼两个主要分支后,开始试探性地从水中冒出头来……。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和其他陆地脊椎动物都是从登陆的鱼类演化而来的。从哪类鱼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卢静介绍,就是活跃于泥盆纪的肉鳍鱼类。它们有肌肉发达、覆盖鳞片的鳍,鳍里面有类似我们四肢的骨骼。除了它们的四足动物后代,几乎所有肉鳍鱼类都已经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只剩下孑遗的肺鱼和拉蒂迈鱼。肺鱼高度特化,身体结构和其他多数肉鳍鱼类相去甚远。因此,要探究我们的水中老祖宗的模样,除了研究4亿多年前的肉鳍鱼类化石之外,更多地需要依靠拉蒂迈鱼。

卢静主要从事古鱼类学,特别是早期硬骨鱼类演化、四足动物起源研究。她告诉我,在踏入古鱼类学研究门槛之初她就读到了有关拉蒂迈鱼的著作,并且变成了拉蒂迈鱼的忠实“粉丝”。难得的是,拉蒂迈鱼与4亿年前的化石肉鳍鱼几乎长得一模一样。因此,“我除了研究我国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发现的丰富的肉鳍鱼类化石之外,也投入很多精力研究拉蒂迈鱼。但是,拉蒂迈鱼的数量远少于肺鱼,而且它们生活在深海,研究机会极少,是像我这样的古鱼类研究者的终极梦想之一。”

迄今为止,拉蒂迈鱼仅在科摩罗和印尼有发现,其中又以印尼拉蒂迈鱼更为珍稀。卢静说,我国科研机构与国外有关方面通过长期磋商和交流,终于取得了对印尼拉蒂迈鱼的研究权,不久即将有一条完好的印尼拉蒂迈鱼运抵我国。届时,“我将用目前最先进的成像技术手段,全面、详细呈现这条‘活化石鱼’前所未见的解剖学、生理学数据,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从鱼到人’的演化信息。”

几天前,我又走进中国古动物馆,特意欣赏了它的“镇馆之宝”——一条拉蒂迈鱼的完整标本,还有生命演化数字墙上三维可视化展示的拉蒂迈鱼骨骼。这是一条从4亿年前“游”到现在的鱼。科学家曾以为这种鱼早已与恐龙一同灭绝,不曾想它却在20世纪30年代“起死回生”——1938年它在南非海岸被意外捕获,并被东伦敦博物馆年轻的馆员玛乔丽·考特尼-拉蒂迈慧眼“收留”。这具“活化石”的发现,曾经轰动一时,被看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事件之一。拉蒂迈小姐也因此一举成名,跟这个脊椎动物登陆进程中的关键演化物种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