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绽芳华

一项唱尽岭南风雅的世界非遗

□ 高桃芝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9-05 10:22

非遗文化之窗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是一种以粤语方言演唱的汉族传统戏曲,在我国已有300多年历史。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和香港、澳门等地区,被誉为“南国红豆”。

明末清初,江浙的昆曲班子、江西的弋阳腔班子陆续到广东演出,引起当地人的关注。受其影响,广东人创建了自己的戏剧班子,吸收其戏曲所长,融合当地民间音乐及流行曲调,形成了南方一大剧种,至光绪末年始称“粤剧”。兼容并包的粤剧,既具有传统戏曲的神韵,又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征。

粤剧最初演出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辛亥革命前后,粤剧改良,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艺人为方便宣扬革命,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表演体系也日趋完善。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粤剧的鼎盛时期。著名演员有“粤剧四大家”: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表现手法多样,出现了“五大流派”:“万能老倌”薛觉先开创韵味悠长的“薛腔”;名丑马师曾开创诙谐灵动的“马腔”,即乞儿喉;“小生王”白驹荣开创的“白腔”;能编能演的丑生廖侠怀开创的“廖腔”;“金牌小武”桂名扬开创的“桂腔”。还涌现了花旦红线女(邝健廉)、芳艳芬、楚岫云、郎筠玉、白雪仙等,可谓群星璀璨、星光熠熠。

随着粤语华人移居海外,以及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粤剧被传播到美国、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广府华侨聚集地,如新加坡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粤剧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对凝聚海外华侨华人贡献斐然。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将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曲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称“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

灵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再加上敢于创新的艺术特质,让粤剧在近年来与时尚潮流接轨,显现出勇立戏剧潮头的独立姿态。

2006年,粤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在唱腔、行当、做功、服饰等戏曲元素上,都独具特色。

在唱腔上,粤剧为多声腔剧种,唱腔结构体制主要为板腔体,兼有曲牌体,以梆子、二黄为基本声腔。粤剧行腔要顺乎词意,还要讲究字声和语调,不须太花哨,但要确保节奏变换得自然。“腔由字出、字随腔落”是粤剧在唱腔运用上的典型特征。伴奏乐器主要是高胡、二胡、三弦、月琴、沙鼓及高边锣等,还大胆地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等中低音乐器。

在行当上,粤剧有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等六大类。表演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拗腰等绝技。粤剧南派以做功见长,注重武戏程式和丰富的排场,以彰显人物的粗犷豪放、英姿勇猛,表演动作刚劲有力。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粤剧表演中,“身段”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动作和姿态象征着人物的不同特征,站相、台步、指掌、亮相等身段在粤剧表演中都是人物性格或心情的表现。例如,花旦的台步大多轻盈、灵动,小生的台步则要走得霸气。

粤剧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凤仪亭》《宝莲灯》《关汉卿》等,新创剧目有《海棠亭》《百鸟衣》《珠还合浦》等。

粤剧是视听的诗篇,是流动的画卷,它唱得尽江山更迭、儿女情长,却唱不尽岭南的千年风雅。它是岭南文化的根、艺术的魂,是那抹最绚丽的岭南红。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