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红娘”聚合力 以民族特色破难题

凝聚科普力量的河池之道

□ 科普时报记者 刘莉 季春红 史诗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9-12 10:10

广西河池,群山环绕。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聚居着壮、汉、瑶、仫(mù)佬、毛南、苗、侗、水等世居民族,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传奇。如今,这里的人们正凝聚起科普的力量,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探索出一条多民族融合、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民族文化+科普,依托民族特色场馆体系“做加法”

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是喀斯特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也是中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沿着紧邻大环江的江滨体育公园拾级而上,不远处毛南族博物馆便浮现在眼前。

场馆内,一件件古老的农具、服饰,展现出毛南族先民们对自然的朴素认知和对规律的巧妙利用。“文化场馆不仅仅是过去的‘陈列室’,更是解锁科学普及的钥匙。探寻民族文化基因和发展脉络,找到科学与本土智慧交融的那个点,科普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河池市科协主席黄雷很看重本土文化对科学知识普及的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需要融合本地文化,接地气,才能入脑入心。”如何改变群众对基层科普的认知,环江县思恩镇陈双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炳录感触很深。以前,科技帮扶队带着种植、施肥技术来到村里开展科普活动时,迎接他们的并非是热情,而是不解甚至调侃:“我们祖祖辈辈都这么种地,教农民种地?这不成了教孔子读书吗?”认知的壁垒,让科普工作一度停在了纸面上、挂在了展板和墙上,好看却难以入心。

面对这种困局,2012年陈双村架起了乡村大喇叭。每天清晨7点、傍晚5点,熟悉的广播声准时响起。从天气预报开始,科普如何防暑、防洪,再到科学施肥、田间管护等,慢慢地撬开了村民科普认知的大门。随后的几年,村里先后建起了村史馆、毛南族非遗传习场所,这些新建的场所成了基层科普的重要平台。

在环江县大才乡新坡村的桑蚕文化园,从桑树品种选育到幼蚕“托儿所”和立体养殖车间,再到天然彩色蚕茧和精美的丝织品……桑蚕养殖的每一步生产场景,都被设计成一个个形象直观、容易理解的科普展项。这座2023年建成的园区,成了蚕农们最暖心的“科技驿站”。

在南丹县里湖乡怀里村,修缮中的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与正在打造的科普示范社区——“朵努社区”遥相呼应。这里不仅展示了白裤瑶族独特的粘膏染、铜鼓文化,更探索着“科普+民族文化传承产业化”的新模式。村庄里的织娘娴熟地使用着更高效的现代纺纱机和织布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2020年12月,河池微科技馆正式建成开放,结束了这里没有科技馆的历史。2024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科技馆和南丹县科技馆开馆,实现河池县级科技馆“零”的突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河池已先后创建广西科普示范县2个,市级科普示范村(社区)55个,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7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0个,科普大篷车全市保有量5辆,层次分明、分布合理、各具特色的河池科普体系构建起来。

“科技红娘”引服务,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创新活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把科技力量牵引到基层,2022年起,河池市科协开展了一场热闹的“科技红娘行动”,在高校、企业、乡村种养殖基地之间架起一座座跨越产学研鸿沟的联姻之桥。

“红娘好听不好当!”黄雷说,想要做好“科技红娘”,首先得知道基层和乡村的底细,产业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需要匹配什么样的资源,开辟什么样的新路径。基于这样的考虑,行动一开始,“红娘”们便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围绕蚕桑、油茶、牛羊等优势特色产业,挨个摸清“家底”、读懂需求。手握调研清单,“红娘”们又先后走进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0余家高校院所,穿针引线对接资源。最终,有3位院士、200余位专家学者被引入河池这片渴望创新的土地。

为推动山区油茶种植向精加工全链条升级,河池市科协力促广西大学与环江伍香源食品有限公司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成立“油茶科技小院”。技术的创新不但提升了油茶压榨水平,还有效解决了农户油茶种植和管护的技术问题,打通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大化县”)大化镇流水村广西盛博渔业有限公司,60多个直径8米左右的陆基圆形池依次排列,这种高密度养殖的池子,最高能养出3500公斤左右的成品鱼。然而,大水面的生态养殖和设施养殖的尾水处理技术难题,成为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对此,河池市科协牵线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组成水产养殖产业科技服务团,奔赴大化县针对水质管理、种苗培育、病害防治等环节开展专项调研,重点解决生态渔业发展技术难题。

“历史上的大化县渔业多以河道和库区网箱养殖为主,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和发展要求,有1.24万多个网箱要全部清理。用科技的力量补齐传统渔业的技术短板,让大化县的鱼儿既上得了‘岸’又游得‘欢’,实现生态渔业真正意义上的‘登陆’转型。”黄雷说。

群山阻隔曾是西南腹地发展的天然屏障。为打破这一地域界限,2023年,在“科技红娘”的基础上,河池市科协牵头创建“桂黔粤”三省五地科技创新联盟,将广东深圳、贵州等地资源串联起来,构建起贯穿西南与沿海的“科创走廊”。

从构建民族特色科普体系到创新“科技红娘”服务,再到“桂黔粤”三省五地跨区联动,河池正在奋力书写基层科普助力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