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教师节,当我们致敬师者的奉献时,也难忘那些深夜伏案的身影、批改作业时酸胀的肩膀——老师们的日常总被忙碌填满。教师节到了,想对每一位老师说:再忙也别忽略健康!在癌症预防这件事上,很多流传的说法其实藏着“坑”。这份防癌指南,帮你戳破谣言,用科学筑牢健康防线,让教育工作者的每一份付出,都有健康相伴。
误区:多喝胖大海、金银花、
蜂蜜柚子茶能护嗓防癌
真相:不少老师觉得,天天用嗓过度,多喝清热利咽的茶水就能预防咽喉癌。其实,胖大海和金银花可短期缓解急性咽喉炎症,但长期饮用(连续>7天)可能引起肠胃不适,甚至导致咽喉黏膜分泌功能紊乱。一些市售蜂蜜柚子茶每100毫升含添加糖12克,高糖刺激咽喉黏液分泌,容易造成“生痰-清嗓-黏膜损伤”的恶性循环。此外,65℃以上热饮属2A类致癌物,烫伤食管黏膜反而增加食管癌风险。
科学护嗓:讲课时,可借助扩音器并调至合适音量,让声带保持自然振动,可选择领夹式麦克风,避免手持麦克风影响板书;课间试试“声带瑜伽”,闭嘴闷哼“嗯——”从低音缓慢滑到高音,每次练习5分钟,放松声带。健康补水,建议饮用低于50℃的温水,课间用保温杯小口慢饮,避免匆忙喝烫水,以减少对咽喉和食管的刺激。
误区:粉笔灰致癌,
需要戴口罩上课
真相:粉笔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无明确致癌证据,但长期吸入粉笔粉尘,刺激呼吸道,可能诱发慢性炎症。现在大部分学校用的都是无尘粉笔,颗粒较大,大多会被鼻黏膜挡住,真正进入肺部的并不多。
比起粉笔灰,教室内两类潜在风险更应关注:一是冬季教室门窗紧闭,叠加多媒体设备散热,易导致异味、有害气体浓度升高;二是教室用酒精消毒后,若未及时通风就上课,酒精挥发物会刺激呼吸道,反而带来健康威胁。
正确防护:每节课间开窗通风,让粉笔灰、二氧化碳等及时散去。冬天怕冷的话,可以只开一条缝,也可加装空气循环扇,让空气流动起来。优先选用液体粉笔或无尘粉笔,擦黑板时使用湿抹布,减少粉尘飞扬。下课后及时洗手,并用清水漱口、冲洗鼻腔,减少粉尘残留。
误区:“肿瘤标志物升高=患癌,
正常=无癌”
真相:“学校体检做了肿瘤标志物套餐,我的癌胚抗原(CEA)比参考值高了0.8,是不是得癌症了?”常有朋友拿着体检报告,紧张地问出类似问题。其实,肿瘤标志物并非癌症“判决书”——升高不等于患癌,像感冒、胃炎、月经期、熬夜、饮酒、吃重口味夜宵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这些指标出现波动;反过来,正常也不代表没有癌症,超过30%的早期癌症,其标志物可能会“伪装”成正常状态。
应对方式:一方面,若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两倍上限):建议2-4周后在同一家医院复查,避开干扰因素;若指标持续升高或超过两倍上限,应直接前往专科就诊,做对应的影像或内镜检查,而非盲目加测更多标志物。另一方面,把筛查资金用在关键处:低剂量CT、胃镜+病理检查、肠镜+病理检查、彩超+钼靶、HPV+TCT联合检测等,才是早期癌症筛查的“实锤”手段。
防癌不是宏大命题,而是讲台上的一杯温水,板书后的一次认真洗手,课间的开窗通风,认真吃的每一餐饭……如果身体发出警报,请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因工作延误治疗。
(作者系国家癌症中心癌症诊治质控办公室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