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盘”过的非遗瓷器

□ 赵文新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9-12 10:09

非遗文化之窗

北宋苏轼在64年的人生中,辗转游历30多个州县,也勾画了他的诗词版图。诗篇中描写的瓷器等物品,环绕着人间烟火,如今有些技艺入选不同级别的非遗名录。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于熙宁五年(1072)的咏茶诗《试院煎茶》,提到定州花瓷。“又不见今时潞(lù)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写的是又不见如今的潞公(指文彦博,北宋名臣,封潞国公),效仿西蜀的方式煎茶,用定州产的花瓷泡茶,茶汤颜色红彤如玉。这两句诗具有画面感,定窑产的光滑的白釉瓷器盛放红玛瑙一样的茶汤,像丹青画卷,如婉转小令,可观可啜,凸显宋代煎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琢削为酒杯,规摹定州瓷”,这是苏轼在颍州作太守,于元祐六年(1091)所写《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中的诗句。写的是“药玉滑盏”以铅和白石烧炼制成的酒杯,其样式和规格是模仿定州瓷制作的。从中可知定窑瓷器在当时成为器物制作效仿的典范,再次折射出苏轼对定窑瓷器的认可与推崇。

苏轼没有到定州上任时,就曾多次写了定窑。在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他被贬为定州知州,任职的8个月中,对于定州瓷器提及很多,写得很深情。他写的《寄馏合刷瓶与子由》诗:“小甑(zènɡ)短瓶良具足,稚儿娇女共燔(fán)煨(wēi)”。题目及诗中“馏合刷瓶”“小甑短瓶”,都是盛器,意思是炊具都已准备齐全,孩子们一起在火边蒸煮食物。苏轼将精心挑选的定瓷,寄给在京城汴京任职的弟弟苏辙(子由),描绘了想象中弟弟家中的画面,流淌着浓郁的温情。馏合、刷瓶是当时定瓷新品,苏轼寄出瓷器,手足情在千里传递中至臻至纯。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真玉须定州磁芒不能伤者,乃是云。”“磁”为“瓷”,意思是真正的玉,即使是定州瓷的锋芒也不能损伤它。把玉与定州瓷器做比,可见定瓷在苏轼心中的分量。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是中国北方白瓷的中心,始于唐,为邢窑的后继者,在五代时期就很发达。而今定窑遗址绵延10多平方千米,共有大型瓷片文化堆13座。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定瓷传统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轼写北方定窑,也写南方建盏。地域不同、瓷器颜色深浅各异,他对它们的喜爱却是相同的。

作于元丰四年(1081)的《水调歌头·桃花茶》,是苏轼谪居黄州所作。“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词中的“兔毫盏”,也是宋代流行的茶具,产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后井村一带,所产的黑釉瓷盏俗称“建盏”。建盏中以漆黑发亮的乌金釉和变幻莫测的兔毫釉(壁有细密如兔毛的条纹)为代表,尤以兔毫釉更具盛名,故又称“兔毫盏”。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首词中,通过对名茶、名器的描写,细致传神地展现了品茶时的独特感受,从而窥见苏轼达观通透的人生态度。

“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清末民初时期的学者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这样评价苏轼在儋州的功绩。意思是他不仅让自然万物都仿佛受到感染而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开辟了边远地区的诗歌文化境界。

其实,不仅仅在遥远的海南,苏轼在他或游历或贬谪的每一个地方,都用如椽的巨笔深掘生活的土壤,倾注饱满情感,洞察民生、民情、民俗,把所观所思凝成诗词作品中的意象。譬如瓷器,经过900多年时光的淘洗,愈发闪烁光芒,其中所蕴含的制瓷技艺已成为当今的非遗项目。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