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是色盲?错!它辨色比人类还精准

□ 汤景清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9-19 09:56

在蔚蓝的大海中,有一种智商能力超强的无脊椎动物——章鱼。章鱼凭着一身“本事”圈粉无数。它身上藏着许多颠覆认知的“超能力”,尤其是那双圆鼓突起的眼睛,竟有着远超人类眼睛(辨色)的特殊功能。

视网膜没有“视觉盲区”

如果把人类的视网膜比作锅里烙的千层饼,最贴近“锅底”的那一层,装着专门捕捉光线的感光细胞;最上层则是密密麻麻的视神经网络,它们就像快递员一样,把感光细胞接收到的视觉信号快速传递给大脑。

不过,这里有个小问题:视神经要想最快把信号送到大脑,要从“锅底”(也就是眼球外层的巩膜)穿出去。这一穿,就不得不在感光细胞层“扎”个小窟窿——这里没有感光细胞,也就成了人眼物理意义上的“盲点”。和人类不同,章鱼的视网膜走了“反套路”:它的感光细胞乖乖待在最上层,视神经反而躲在底层。这样一来,视神经不用穿过感光细胞层,自然就不会留下“窟窿”,章鱼看东西也就没有盲区。

偏振光视觉能识破“隐身术”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想拍水下的鱼,可水面反光总让相机拍不清?其实只要给相机装个偏振镜,问题就能解决。这是因为光线在水面反射、折射时,会产生一种偏振光——这种光会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某个固定方向振动。偏振镜的作用,就是把这些烦人的反射光“抵消”掉,让相机能清晰拍到水下的鱼。

令人惊叹的是,章鱼的眼睛天生就带偏振镜功能!太阳光进到海水里,会经过大量反射和折射,水里到处都是偏振光。有些海里的猎物或捕食者,会躲在珊瑚礁、海草床或沙地里,把自己的颜色、形状变得和周围环境几乎一样,玩起“隐身术”。可它们反射的偏振光却藏不住——章鱼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不一样的偏振光,轻松识破伪装,精准找到目标。

更厉害的是,章鱼还会“反向隐身”:它能调整自己皮肤的颜色、花纹和纹理,让皮肤反射的偏振光和周围环境完美匹配。这样一来,就算遇到也能识别偏振光的捕食者,也很难发现它。

光谱识别能力超强

近年来,科学家又发现章鱼可能还有一种特殊技能——超强的光谱识别能力。

人类的眼睛里,有三种能感知颜色的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敏感。这也是我们能看到五彩世界的原因。而章鱼的眼睛里,只有一种视锥细胞,分辨颜色的能力可能比人类还强。这背后的秘密,就藏在章鱼的瞳孔和晶状体里。它的瞳孔能变成“一”字形,这种特殊形状让光线尽可能在晶状体里折射到同一个焦点,减少画面模糊和颜色偏差。

光的折射,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线波长不一样,经过透镜时折射的角度也不同——波长越短,折射的角度越大,最后形成的焦点位置也不一样。

章鱼正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它通过调节晶状体的焦距,感知不同波长光线清晰度差异,间接判断出颜色。这种“靠波长辨色”的方式,比人类靠三种视锥细胞辨色更精准。要知道,颜色本质上是连续变化的光谱在视觉器官里的主观感受,直接识别波长,就能捕捉到更多人类看不到的色彩细节。

如果人类也能拥有这种功能,我们看到的世界可能会比现在更加“万紫千红”,画家们再也不用为调不出理想的颜色发愁了。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普研究所海洋科普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供稿)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