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史诗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全领域、全地域、全媒体、全民性的科普月活动火热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将科普定位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其与科技创新的同等重要性。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我们能看到,科普不是“附加项”,而是赋能国家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项”。它创新方法拉近前沿科技与公众的距离,精准服务“五大人群”夯实全民科学素质底座,托举后备人才为科技强国注入动能,借国际交流让中国创新故事走向世界。
科创科普双向赋能
前沿科技走近百姓身边
面对缠着光纤的透明麦克风说句话,或用手机在光纤隔音箱边放首歌,声音传出的同时,屏幕上会同步“画”出波形。公众在趣味体验中还能理解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地震预警等领域的应用。
全国科普月期间,25件中国科技馆设计团队与科学家团队跨界协作打造的首台(套)原创科普展品,亮相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硬科技”来到百姓身边。
“我们联合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共建科普实验室,一年来转化展品40余件。”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主任唐罡说。
科普激发公众科学兴趣,公众反馈又为创新指明方向,形成良性循环。重庆大学陈兵奎教授团队开发的“对构齿轮”原用于中国空间站,制成展品后,企业因看中其“误差适应性强”主动咨询,科研团队也因科普拓展了研究方向。
全国科普月的众多活动,让前沿科技变得“接地气”“聚人气”,引导全民主动探索科技前沿、紧跟创新成果,增强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可,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自信。
全国科普月期间,安徽合肥推出全国首条量子科普研学游线路,串联量子知识馆、合肥科技馆等核心站点,趣味化呈现量子科学;贵州平塘各中小学依托独特的天文科普资源开展研学活动,搭建“天眼”模型,在动手实践中感知科学原理;“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等专场活动,聚焦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深地深海深空等技术和应用问题,邀请院士专家亲自带你“唠”前沿。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借助多元形式,在科普月期间展示了30余家单位的前沿成果,绝大部分为近1年内公开的最新研发成果。
这里有清华大学研发的9厘米长、25克重的“微型无线陆空两栖机器人”,它刷新了世界同类产品最小最轻纪录,该成果今年4月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机器智能》;这里还有6G赋能智慧产线的新技术,两个柔性机械臂灵活抓起魔方、刻上专属图案、快速复原,一整套动作90秒搞定!这些都出现在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中。
“未来科技将有力支撑未来产业发展,为让公众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科技如何改变生活,我们联合全国学会专家与研发团队改造展项,强化互动体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杨彩虹举例说,如同济大学污泥处理展项,原沙盘模型仅能展示技术流线,改进后新增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展示污泥砖等样品,提升公众体验感。
托举创新后备人才
为科技强国蓄势赋能
“我们小组设计并动手制作的储能装置,就像一个能源小银行,保证科考站的稳定能源供给。”北京汇文中学初二学生闫婷皓展示了她与科学方法特训营的伙伴们共同制作的展品。
在中国科技馆“筑梦星球”特训营里,青少年与顶尖科学家、工程师携手,亲手设计并建造模拟外星科考站。从原理验证到工程落地的完整实践,让青少年掌握科学方法、锤炼创新思维,真正从“高效学会已知”走向“学会探索未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普是贯彻落实创新人才强国战略,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从科学兴趣到科研能力的转化,需要系统训练和实践。前沿科技、探究式科普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让青少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研基本功,培养创新思维,这是科技“新苗”成长的关键环节。
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北科同学荟交流会上,往届科技人才向新学员分享科研心路,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坚定创新志向;在天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开展一系列大学生科技社团支持计划学术交流活动,为大学生群体注入行业前沿养分;在四川,“青年前沿科学讲堂”聚焦地质修复、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这些正是科普在培养创新后备人才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缩影。
全国科普月以趣味体验激活科学兴趣的“萌芽”,以项目探究锤炼创新能力的“筋骨”,让一批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脱颖而出,为科技强国建设积蓄起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精准服务“五大人群”
夯实公民科学素质底座
在北京市全国科普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专场活动中,医学分子生物学家刘德培院士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切入,将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动态与产业发展逻辑娓娓道来。
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科普强化科学决策能力,是确保国家战略落地见效、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科普有助于他们整合国家创新体系资源,提前规划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下先手棋”“谋未来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到,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全国科普月期间,大量针对五大人群的活动在各地开展。
青少年科普点燃科学梦想、激发创新潜能,为科技强国建设储备未来力量。北京科学中心集中开展1000余场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里,天文科普讲座循着望远镜发展脉络,解锁人类探索宇宙的科学密码;民航博物馆内,学生们体验飞行模拟器、学习飞机起降与巡航,近距离观察、触摸飞机航材,直观感受航空科技的精密与严谨。通过科普让青少年接触科技前沿,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吸引他们未来投身科研。
农民科普赋能农业生产、普及现代农技,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山西晋中寿阳县科协以嘉禾玉米科技小院为平台,邀请专家围绕“玉米种植与农业科技创新”授课,将复杂知识转化为实用技术。河北平泉科普志愿者深入食用菌园区,手把手指导香菇管理,农户望着茁壮菌菇,笑容里满是收获的期待。
产业工人科普提升专业技能与科学思维,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产业升级锻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山西临汾科协在晋南钢铁集团搭起技能提升平台,把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送到工人身边;辽宁大连以科学素质答题活动为媒,点燃工人求知热情。
老年人科普助力跨越“数字鸿沟”,让银发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重庆医科大学专家团队走进养老中心,把慢病管理等知识送到老人身边;北京石景山的课堂上,防诈骗技巧讲解细致入微,助老人安享智能时代。
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核心在于他们既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角色,又存在显著的科学认知需求差异;而科普的“精准滴灌”是适配这种差异、释放科普最大效能的必然选择。
深化科普国际交流
讲好中国创新故事
广西南宁,“拥抱智能 共创未来”的标语格外醒目——第7届10+3青年科学家论坛热闹开场。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创新和应用实践发表演讲,开启一场智慧碰撞的跨国对话。
科普对外合作与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强人民科学素质的经验做法,以推动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繁荣世界。
全国科普月期间,国际科普交流画卷鲜活展开:乘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东风,中国(广西)—东盟青年科学家人工智能对话活动、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中国—东盟青少年创客营)等科普活动的举办,已成为中国与东盟科技交流的“纽带”。北京则以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为载体,同步办好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年会,推动科普活动走进“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领馆,让科学之声跨越国界、共振共鸣。
不仅在科普月,中国科普早已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深度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之中:中国科协自2019年起向“全球南方”推广“科技小院”,将“科研攻关+技术培训+示范推广”模式拓展至巴西、肯尼亚等国。一系列“小而美”的科普国际合作项目,正让中国科普助力全球民生发展,铺就合作共赢之路。
科普国际交流的意义,不只是单向传递科学知识,更在于搭建跨国协作的桥梁、凝聚互利共赢的共识,在携手探索科学的过程中筑牢友谊根基,共绘全球科技发展的同心圆。
全国科普月正以更长的周期、更实的场景、更活的形式,让科学从“一时热闹”变为“持续浸润”,为科技强国建设筑牢全民科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