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过完,不少习惯熬夜的人开始陷入“白天补觉睡不着、精神差,夜晚依旧难入眠”的困境。身体究竟靠什么区分白天和夜晚,又怎么知道我们在熬夜的呢?
“人体分辨昼夜,核心在于生物钟与外界信号的协同作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懋介绍说,人类大脑中藏着一个名为“视交叉上核”的“指挥中心”,它如同精密的“计时器”,能通过视网膜接收外界的光线信号,并以此为依据调控身体状态。
这意味着,白天强烈的光线能通过视网膜传递给视交叉上核,进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大脑保持清醒,使人能高效投入工作与生活;当夜晚降临,光线逐渐昏暗,视交叉上核便会解除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促使褪黑素分泌量大幅增加,困意也随之袭来,引导人体进入睡眠状态。
“与此同时,身体的多项生理活动也会配合着昼夜规律同步波动,共同筑牢日夜交替的生理节律。激素分泌同样遵循昼夜节律,像促进新陈代谢的甲状腺激素、调节情绪的血清素等,其分泌量都会随白天黑夜的交替呈现规律性变化。”李懋说,身体的代谢活动在白天更为旺盛,能高效处理能量与营养;夜晚则会减缓节奏,让身体进入修复与休整模式。这些生理活动的协同波动,让身体对昼夜的感知更加清晰、准确。
身体察觉熬夜,本质上是监测到了昼夜节律的紊乱。即便我们在夜晚强行保持清醒,大脑中的视交叉上核依然会坚守“职责”,按照正常的节律发出休息指令,褪黑素也会按时增加。“此时,困倦感、注意力下降、反应变慢等信号的显现,都是在提醒我们身体需要休息。”李懋说。
不仅如此,熬夜还会打破身体的激素平衡。比如,皮质醇在白天能帮助身体维持清醒状态,到了夜晚本应逐渐下降,为睡眠让路。但熬夜时,皮质醇却会出现异常升高的情况,长期如此会不断加剧身体的疲劳感,形成“越熬越累、越累越难睡”的恶性循环。
李懋提醒,熬夜对身体的影响还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但不仅限于降低代谢效率、干扰神经修复过程、削弱免疫功能等。“这些生理层面的异常变化,都会让身体清晰地感知到睡眠时段被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