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决定去找找“天线宝宝”——猞猁。
7月27日下午,我们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人员、金艺鹏老师的团队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共11人,来到“天线宝宝”时常停留的山脚下。卫星位点数据显示,它早上还在山上休息,而白天通常不会大范围活动。
山脚下的蒙古族大叔告诉我们,最近没有看到过猞猁或者狼进村子,村里羊圈是地震后政府帮忙盖的,都封了顶,野兽吃不到羊。
那么,“天线宝宝”应该是单纯进村溜达吧?安心后,我们开始爬山去寻找它的踪迹、安装红外相机。3600米的海拔加上陡峭的山坡,让爬山变得格外困难。从14点到18点,我们才爬到了接近山顶的地方。
清晨6点的位点数据很有用,我们在附近发现了几处疑似“天线宝宝”休息的岩缝和坑洞,金艺鹏老师还采集到了疑似它的粪便。
惊喜的是,18点12分我打开手机,发现多了一个18点07分传来的位点数据——5分钟之前,“天线宝宝”竟然就在我们西方200米处!
此时,11人的队伍只剩下一半的人还在坚持跟进,金艺鹏老师他们选择沿着更难爬的山梁前进,跟不上的我选了沿着“天线宝宝”最后的位点方向直线前进。我们想努力靠近它,还奢望或许能看到它,但是冷静地想想:在布满灌丛的山坡上,“天线宝宝”随便一藏,我们根本找不到。
可我还是不甘心。半小时后,摔了好几跤,甚至担心骨折时,我竟在灌丛里看到了“天线宝宝”!它还活着!看体形,在野外过得也不错!
接着,“天线宝宝”从灌丛中走出,站在无遮挡的岩石上回望我,整整3分钟!对视后,我尝试靠近“天线宝宝”:如果它不离开,就可以拍到更清晰的画面;如果它要走,就随它吧——它本就属于大自然。
(作者系西宁植物园科普宣教与对外交流部负责人。本文内容选自《教一只猞猁忘记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