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画:用素朴抒发秋意

□ 赵文新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10-10 11:10

非遗文化之窗

芦苇,又称芦、苇、蒹葭、荻草等,生长在池沼、河岸、溪边等湿地的植物。芦苇在文学中是秋天冷色调中的一个意象。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了秋天芦苇苍苍,清晨的露水在上面变成霜花。唐代刘禹锡在《晚泊牛渚》中写道“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描绘了深秋傍晚芦苇在风中飘摇,江面上漾起鳞甲般的波浪。品读诗句,依稀看到西风中摇曳的芦苇,与秋天对话的情景。

成语“画荻教子”,讲的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家道衰落。到上学年龄,母亲一心想让他读书。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母亲看到屋前池塘边的荻草,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他练字。这个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一叶芦苇渡达摩,万卷经书惠众生”,说的是达摩渡江的故事。相传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在南方传道,返回时路遇一江无船可渡,折了江边芦苇,踏苇过江。因此,也叫“一苇渡江”。

从诗句和成语故事中可知,芦苇在人们生活和文化中占有一定位置。河北白洋淀,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之美誉。人们将芦苇编成一些简单的图案,如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中的苇席。在生活中,人们除了用芦苇编席、编篓、造纸、打帘外,还不断探索,用匠心将简单的编织,逐渐演变成具有艺术价值的芦苇画,由实用品华丽转身到艺术品。

芦苇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花,主要用芦苇的茎秆为原材料,再配以叶子、花穗,加工成的画作。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到了现代,随着制作工具的改进,芦苇画融入新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工艺更加唯美。芦苇画题材广泛,花鸟鱼虫、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历史故事等都是入画的内容。

制作芦苇画,先准备材料,材质决定作品的风格。当秋风渐起,深秋至初冬之时,芦苇由绿色蜕变成金黄而成熟了,生长在湖泊、河流等水域附近的芦苇,比较优质、理想。再精心选择光滑挺立、干净洁白的苇秆,采割回来。潮湿的芦苇需要晾晒,去除杂质和水分。干湿、柔韧适宜时,剪去苇茎上的硬节,留下均匀的秆儿,再剪成长短段。使用剪刀将筒状苇秆段一侧裁开,变成长方形后,用电烙铁熨得平展。

芦苇画艺术创作时,按照纹理、色泽和形状设计图案。先剪出形状各异的薄片,或者如头发样的细丝等不同零件,进行拼接、粘贴。有时还需编织、雕刻、组合,完成主要的十多道工序,形成平面或立体的图案。芦苇画的颜色都是用烙铁烙出来的,色泽轻重,靠烙铁的温度和艺人的力度、操作的时间来调节。烙画有几种方法,勾,勾勒画面;点,用烙铁尖部触击成点;皴(cūn),反复操作,烙出物体的纹理和阴阳向背;染,烙铁扁头轻抹,形成云雾、远山等朦胧效果。经烙铁烙后,形成碳、焦、深、褐、淡等颜色,呈现不同层次。芦苇在带有温度的烙铁熨烫中,散发出一种烧麦味的淡淡清香。

我国芦苇画的主要制作地有河北白洋淀、衡水,作品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2009年,白洋淀的芦苇画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2021年,河南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芦苇画被列入第五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庄子·天道》中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美学思想。芦苇画正是这样,本色天然,色泽朴素。艺人用烙铁为笔,用芦苇为纸,定格自然气息和万物之美,悠远淡雅的意境温婉了秋天。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