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小米”是古时的它

□ 安成邦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10-17 10:16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在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中,粮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经典诗句里也藏着粮食的身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诗中的“粟”究竟是什么?还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里的“黍”又指什么呢?

这对孪生兄弟各具特色

金秋收获季,即便外行也能在田间区分粟和黍。粟、黍在我国北方一般被称为谷子、糜子,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农作物,其籽实脱壳后,就是我们所说的小米、黄米。对于现代人来说,粟、黍并不多见,尤其在南方更是稀罕之物,但倘若追溯过往,可以发现它们是绝对的“主角”。

粟和黍这两种农作物的具体区别为:

首先,从植物学分类上看,粟属于禾本科狗尾草属,黍属于禾本科黍属。

其次,从形态特征上看,粟的植株较为矮小,通常高度在1-2米之间,为穗状花序,小穗密集,穗子呈圆柱状或棒状,宛如田间排列整齐的小火炬;黍的植株高度则变化较大,一般在1-3米之间,其花序较为松散,小穗通常单生或2-3个聚生,穗子则像扫帚般散开,随风摇曳时别有一番风情。

另外,粟的颗粒较小,呈长椭圆形或圆柱形,颜色多为浅黄色,表面无光泽;黍的颗粒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颜色以红褐色为多,也有少量为浅黄色,表面有光泽。

最后,从生长习性上看,粟的耐旱性更好,能在多种土壤类型中生长,生长周期较短,一般在90-120天左右;黍对水分的需求较粟稍高,生长周期较长,通常在100-150天之间。

从“粮界顶流”到新时代价值

粟和黍的生命力极为顽强,叶片在干旱时会自然卷曲以减少水分蒸发,甚至能在贫瘠的坡地上茁壮成长。《孟子》中“五谷不生,唯黍生之”的记载,生动描绘了它们超强的适应能力。

考古学家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炭化粟粒,将我们与7600年前的先民相连。这些长圆形的小颗粒,见证了粟从野生植物到农作物的驯化历程。起初,它们只是先民食谱的配角,但通过年复一年的选育,野生粟黍逐渐褪去野性:穗轴变得坚韧,籽粒产量增加,成为可以稳定收获的作物。

在早期黄土高原遗址中,黍凭借耐旱耐瘠特性,成为农业起步阶段的“开荒先锋”。到距今5500年左右,随着农耕技术成熟,产量更高、口感更佳的粟实现逆袭,成为“粮界顶流”。北魏《齐民要术》记载了86个粟的品种,可见其在古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粟不仅是主要食粮,还是朝廷赋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前,北方农民纳税主要缴纳的就是粟。唐代甚至规定,只有不产粟的地区才可缴纳麦子或其他作物。这种政治经济地位,充分体现了粟在古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

唐宋以后,随着磨面技术发展和饮食变化,小麦取代粟黍成为北方“粮界显贵”。现代以来,小麦、玉米等高产作物更是让粟黍“退居二线”。

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粟黍这对“金色兄弟”,正以耐旱、营养丰富的特性,重新展现出其新时代价值。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