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厚达1400多页、翻得掉皮的《实用内科学》见证了她严谨求学的精神;一封跨越58年时空的感谢信,凝聚着她与病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从1955年到2025年,70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学专家马玙,将自己与结核病防治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1932年2月,马玙出生在江苏如皋。小时候,看到百姓贫病交加看不起病,她就立志要当医生。高中毕业时,马玙放弃了清华大学等几所名校抛出的橄榄枝,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专业医学院校。1955年,23岁的她从江苏医学院医疗系(现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奔赴中央结核病研究所报到,成为一名医生,一干就是70年。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结核病疫情十分严重,是各类传染病中的难症顽疾。马玙与同事自创的“定向肺导管治疗术”,将当时我国空洞型肺结核治愈率提高了近七成。20世纪80年代,马玙从海外进修回来后,在医院牵头创立了内科实验室,开始结核病的免疫学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之后又在结核病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得多项科技奖。
一本医书的故事
在马玙的办公室桌上,有一本1400多页厚、泛黄的,且被翻坏了封皮的《实用内科学》。这本被视若珍宝的书籍,曾与她一起上过山、下过乡,陪着她度过了2万多个日日夜夜。这是她立足结核病专科,延长业务边界,向全科大夫探索的“法宝”。
刚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的那一段时间,马玙在上级大夫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基本功,曾接受结核界泰斗“南吴北裘”的裘祖源教授的教诲,很快晋升为主治医师。后来,她根据组织需要先后三次作为医疗队队长前往北京平谷等偏远农村蹲点服务,每次时间长达半年到一年。
在农村的那些日子,什么样的病人都有,这让年轻的马玙悟出了一个道理,“作为医生不能只会诊治结核病,还要管治患者的其他疾病,要做一名全科大夫才行”。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几十年来,无论她走到哪里,《实用内科学》这本书就会跟到哪里,不知道被翻阅了多少遍,大部分内容她都熟记于心。在农村工作期间,马玙还肩负着培训大队医生的教学任务,其严谨的教学使大队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学无止境。马玙坚信,做医生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只有搞清楚更多的医学概念,掌握了更多临床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患者看病,才能得到患者的信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生。
下乡经历,让她根植人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比较贫苦。有一次吃饭时,老乡向马玙的碗里夹了一块肉,结果吃到嘴里马玙却发现那是个软骨。趁人不注意时,她悄悄地放到了自己手里,一直紧紧攥着,生怕别人发现。她回忆着说,这是老乡们对我的优待和心意,我体会到这也是他们最真诚的待客方式。
还有一次,马玙在农村诊病时,外面忽然下起大暴雨,赶不回医疗队的驻地。老乡热情地挽留她住一晚。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她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炕上面放满了接水的脸盆、杯子、饭碗。老乡不好意思地告诉她,夜里的雨越下越大,家里的房子多处漏水,为了让她踏实地睡个好觉,只能拿这些东西接雨水……
回忆起这段往事,马玙动情地说:“为了让我睡一个好觉,他们一夜都没睡,这是我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恩情。”
驻村经历,不仅让马玙和乡亲们结下了浓厚的情感,也让她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深地刻在了骨子里,在临床治疗中不断传递着老乡给予她的那份温暖。
爱心,是她开出的最好处方
马玙说,医院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怕的地方。很多人来医院看病时,心里面总是忐忑不安,如果医生能够给他们一些温暖,患者内心会得到安抚,对患者心理和情绪的积极影响也是临床治疗很重要的一方面。马玙深信“最有效的处方是爱!”
2015年5月,一位58年前被治愈的患者,给马玙送来一张她俩的合影照片,并在照片旁深情地写到:“从您身上见到了从医者需具备‘佛心,仙技’的品质。”这句跨越时空的话,让马玙颇感欣慰。在她看来,医生有爱心和责任是根本,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医疗水平和技术,才能把患者的病治好。作为医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来自病人的肯定,这是对医生最高的奖赏。
时光飞逝,尽管年事已高,但马玙对患者依然关怀备至。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每次听诊前,马玙都会用手先把听诊器捂热。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马玙还要做进一步的全身检查,之后她总会一遍又一遍地仔细地追问患者有没有其他疾病或不适,耐心地听他们讲述身体的感受,以寻找病症的蛛丝马迹。马玙始终认为,“医生,一定要严谨认真,要站得高一点,想得更宽一点,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问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