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衣物真能抗菌?

一篇看懂所有门道,这样选才不花冤枉钱

□ 舒 伟 施楣梧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10-17 10:17

进入10月,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连续下雨,家里的衣物总因为晒不到阳光而发出酸臭味。这种臭味其实是环境中或者织物上的有机物被细菌吞噬分解产生的味道,此时,织物就成为了细菌滋生的乐园。

随着纺织行业的发展,以“抗菌、抑菌”为主要功能的纺织品逐渐出现,市面上抗菌面料的应用范围也由最初的内衣、袜子、T恤扩展到口罩、毛巾、运动衣等产品。这些产品真的能抗菌吗?不同场景怎么挑选抗菌衣物?

抗菌功能是怎么“炼”成的

其实,每件抗菌衣服里,都藏着一支看不见的“护卫队”。这些让衣服自带防护的秘密武器,分成三个帮派,各有各的狠活儿。

首先是化学刺客小队。它们主打“快准狠”。比如季铵盐,就像拿着狼牙棒的“打手”,专砸细菌的细胞膜;以前常用的三氯生更损,直接断了细菌的“粮道”,把它们活活饿死。最绝的是卤代胺,杀敌时释放毒气,自身消耗后在有氯环境(如含氯洗涤剂)还能满血复活。不过这支小队脾气暴,对环境不太友好,而且洗几次就容易“跑路”。

其次是金属护卫天团。银离子绝对是这里的大哥大。只要碰上细菌,就粘住不放,又是撕细胞膜又是破坏呼吸功能,钻进细菌身体里连DNA都给你“搅黄”。氧化锌也很猛,见着光和水就召唤“小火球”,直接把细菌烧成灰。这队胜在持久耐用,高温水洗都不怕,就是请银离子“出山”成本高,时间久了还容易“黑脸”(氧化变色)。

最后是天然盟友阵营。虾蟹壳里提取的壳聚糖,带电属性像磁铁一样,把细菌吸得晕头转向;芦荟、艾草等植物提取物则擅长打“组合拳”,既能破坏细胞膜,又能中断能量供应。玉米做的生物材料也能当“刺客”,悄悄破坏细菌防线。这队胜在特别亲肤,但缺点是战斗力弱,还容易挥发失效。

如何让“武器”附着在衣物上

这些厉害的抗菌成分到底如何才能稳定、均匀、持久地“长”在衣物纤维上?这就像一场有趣的“安家工程”,方法多种多样。

一是浸渍后整理“喷香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就像给衣服“喷香水”。将面料在抗菌溶液里浸泡或涂一层抗菌涂层,再烘干定型。优点是工艺简单、成本低,适用所有面料;缺点是这层“防护”附着在表面,不耐洗搓,多次洗涤后容易“掉妆”,还可能让衣物手感变硬。

二是纤维“转基因”法。在生产合成纤维(如涤纶)时,将纳米银等抗菌剂直接混入纺丝原料中,再拉丝成型。优点是抗菌剂深藏纤维内部、耐洗耐磨、效果最持久,且不影响手感;缺点是工艺复杂、成本高,且不适用于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

三是纤维“嫁接”法。这是分子级的“微创手术”,通过化学反应将抗菌分子像嫁接枝条一样,牢牢“绑”在纤维分子上。优点是结合最牢固、耐洗性顶级、效果持久稳定;缺点是技术难度超高、成本昂贵、适用性有限。

四是“微胶囊”魔法。将植物精油等娇贵的抗菌剂装入微米“胶囊”固定在衣物上。通过穿着时的摩擦、体温缓慢释放,实现长效抗菌。优点是能保护活性,实现智能缓释;缺点是制备工艺复杂,胶囊与织物的结合牢度决定了耐洗性。

不同场景怎么挑选抗菌衣物

了解了这些,我们在挑选抗菌纺织品时,就可以心中有数了。

运动服、医疗用品:选含银离子的,或者用源头混合技术处理的,又耐洗又“能打”。

婴幼儿衣物、贴身内衣:天然成分更安心,比如含壳聚糖、植物提取物的,穿起来舒服又环保。

户外帐篷、窗帘:重点防霉菌藻类,选含铜离子的面料,或者特定的化学抗菌剂更靠谱。

随着纺织科技发展,日常衣物有了很好的健康防护效果。未来要是能在商标中标注清楚衣物使用的抗菌技术,消费者购买时就能一目了然,当再拿起那件宣称“抗菌”的衣物,你就能够看透它背后的“超能力”了。

(作者舒伟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正高级工程师,施楣梧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毛纺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