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不被信任的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信息欺骗》(以下简称《不被信任的科学》)一书的原著《Distrust》,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要从这本书的作者加里·史密斯教授的畅销书《人工智能错觉》说起。
我主要从事人工智能(AI)领域的教学、科研与科普工作,手边积累的参考书大多数与AI有关,《人工智能错觉》就是其中之一。在读到此书时,我发现作为统计学家的加里·史密斯教授居然对AI发展的潜力与局限性了如指掌,书中的观点彰显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2023年的一天,我偶然发现《Distrust》一书的作者也是加里·史密斯。
随后,通过对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编辑王洋,我索取到《Distrust》一书的原稿。史密斯在这本书中针对数智时代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任危机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逻辑脉络清晰、案例丰富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述中伴有振聋发聩的雄辩之声。于是,我决定翻译此书,并得到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及时跟进和大力支持。
《不被信任的科学》这本书直面现实,将造成大众对科学界信任危机的林林总总现象作了分析——科学家发明的互联网传播了虚假的信息,科学家对实证证据的坚持催生了数据歪曲,科学家创造的大数据和性能强大的计算机推动了数据挖掘的出现。史密斯的这些观点具有鲜明的讽刺意味,让人直觉上看起来科学(科学家)受到攻击是咎由自取。作为一名统计学家,史密斯在这本书中彰显了博学权威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批判精神,本着“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初心,剖析了造成这些困境的内在根源和数理逻辑。
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作者将大量鲜活、有趣且时新的案例、故事娓娓道来,令人拍案叫绝。这种“讲故事”与“讲道理”的穿插表达模式让这本书的内容变得非常生动。而且,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有一段甚至几段文字形式的启示语,作为对应章节的总结,可谓是富有灵魂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些启示语既可以说是对相关章节内容所作的鞭辟入里式的结论,也可以看成是作者的一种殷切呼吁或强烈倡导,让读者读起来有醍醐灌顶之感。同时,在这本书中,史密斯再次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作了与时俱进的跟踪与解析,堪称是在《人工智能错觉》一书的基础上对AI发展现状的进一步祛魅。
作为一名科学家,史密斯显然深谙各种科学信任危机现象的病灶根源在何处。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书中,他还开出了具有教育意义与实操价值的良方,即倡导科学研究的再现性和复制性。可以说,这两种方向性的指引恰似两把利剑,直击那些将科学政治化和非法化人士的羽翼。
同时,史密斯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恢复科学和科学家光彩的建议,需要从政府、科技公司到专业人士的协同合作与努力——以政府的法律法规与监督制度为纲,以科技公司的科技向善行动为本,以研究人员和学术期刊编辑的善意配合为翼。
在人类进入“后真相时代”的今天,这本书的问世恰逢其时,为科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富有科学性和实用价值的指引,是新时代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读本。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